西安事變紀念館
時間:2011-07-01 15:35 來源:綜合
西安事變紀念館“西安事變”重要舊址張學良公館、楊虎城止園別墅為基礎而建立的遺址性博物館。1982年2月23日,西安事變舊址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10月,成立西安事變紀念館籌建處。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事變五十週年之際正式對外開放。西安事變紀念館館址設在張學良公館。地址在建國路69號。
張學良公館位於西安市建國路69號,佔地面積7703平方米。院內共有三幢三層磚木結構小樓及20余間平房。目前舉辦有“西安事變史實陳列”、“千古功臣——張學良將軍生平陳列”和張學良舊居復原陳列。
楊虎城止園別墅位於西安市青年路117號,佔地面積2331 m,其主體為一座中西合璧風格的磚木結構三層樓房,並有平房10余間。目前在舊址內舉辦有“楊虎城將軍生平陳列”和楊虎城舊居復原陳列。
西安事變紀念館建館20年來,累計接待觀眾150萬人次。1997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為首批“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4年12月被國家確定為全國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目前紀念館正在落實實施紅色旅遊景區建設項目,它包括陳列展示、舊址維修和景區基礎設施改善三個方面。該館紅色旅遊景區建設工作在國家文物局和陜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援下,正在有序推進。預計在2008年完成紅色旅遊景區建設工程,屆時將為觀眾呈現西安事變紀念館的嶄新面貌。
西安事變經過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中國西安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抗日的事件。1935年,中國共産黨發佈《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全國人民的抗日運動進入新的高潮,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擔負剿共任務的東北軍與西北軍厭惡內戰,力主抗敵,在全國抗日運動高潮的推動下和中國共産黨抗日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兩軍領導人張學良、楊虎城等開始與共産黨及紅軍發生聯繫,初步奠定了三方團結抗日的政治基礎。
蔣介石于1936年12月4日飛抵西安,要挾張學良、楊虎城:如不加緊“剿共”,即將張學良、楊虎城兩部分別調往安徽、福建,由中央軍進駐西北。張學良、楊虎城力勸蔣介石聯共抗日,蔣加以拒絕。兩位愛國將領遂毅然決定實行兵諫。12月12日淩晨,張學良的衛隊進抵蔣介石駐地臨潼華清池,與蔣的衛隊交火。蔣聞槍聲,倉皇越後墻逃走,爬上山坡隱蔽,被張學良的衛隊搜索發現後捕獲。同時楊虎城部下將留居城中的蔣介石高級黨、政、軍官員陳誠等10余人拘押。張學良、楊虎城于12日當即宣佈取消“西北剿匪總部”,成立抗日聯軍西北臨時軍事委員會,張學良、楊虎城分任正、副委員長。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國民政府,停止內戰,釋放救國會領袖及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自由,實行孫中山遺囑,召集救國會議等8項主張。同時致電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團結抗日大計。西安事變發生後,南京國民政府中以何應欽為首的親日派主張進攻西安,借機擴大事態,奪取蔣介石的統治權力,進一步與日本妥協。英、美帝國主義及親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則希望事變和平解決,以維護蔣介石的統治地位和英、美在華利益。宋子文、宋美齡委託英籍顧問端納飛西安探視情況。16日,何應欽就任“討逆軍”總司令,並相應作了軍事部署,派飛機轟炸西安臨近地區。
中共中央分析了國內外形勢,確定了和平解決事變的方針。17日,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到達西安,與張學良、楊虎城懇切會談,並接見各方人士,堅決主張和平解決這次事變。22日,宋子文、宋美齡飛抵西安開始與張學良、楊虎城及中共代表會談。24日,達成了改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驅逐親日派、容納抗日分子、釋放上海愛國領袖、釋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權利、聯共抗日等項協議。周恩來曾會見蔣介石,蔣表示以人格擔保,履行上述協議。25日下午,張學良護送蔣介石飛離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推動了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實現團結抗日,中國由此實現了從國內戰爭到全國抗戰的偉大轉變。但蔣介石後來背信棄義,使張學良遭長期監禁,楊虎城慘遭殺害。
編輯:徐維彬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