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伊

時間:2011-07-05 16:28   來源:辛亥革命網

  在南京寬闊繁華的長江路上,有一處世界聞名遐邇的歷史性紀念建築——南京總統府。其名源自於百年前辛亥革命勝利後,在此建立的以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的中國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政府——南京臨時政府。走進莊嚴、肅穆的總統府大廳,在關於南京臨時政府的歷史陳列展覽中,我們發現了一位來自雲南思茅的辛亥革命先驅——南京臨時政府司法次長呂志伊的歷史肖像和簡介。
  在雲南青茶飄香的普洱市(原思茅市),也有一條樸實熱鬧的街道名叫“天民街”。其名也是源自當地人民在幾十年前專門命名並保留至今的,為緬懷和紀念出自家鄉的同一位辛亥革命先驅——其字“天民”的呂志伊先生。

  思茅才俊
  呂志伊,字天民,原名呂佔東。光緒七年四月二十日,即西元1881年5月17日出生於雲南思茅。其父呂佐侯,係思茅當地耕讀世家。關於呂志伊在思茅的幼年時代,可考的資料較為有限,據其《偶得詩集》自序所述:“伊舞勺失怙,弱冠遠遊,更奔走國是,學殖荒落。惟自五、六歲時,趨侍庭訓,多習韻語,遂解屬對,並漸學為小詩”。由此可知,他幼年時代父親早逝,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接受家庭教育。又據其女呂喚生、呂壽全《先考天民呂府君行述》所記“先考幼敏慧而謹厚,勤苦好學。先後受業于外祖侯公,舅祖陳公西屏之門”。陳公西屏,滇南名士也,其為呂志伊母舅,時任思茅普洱宏遠書院山長。民國初年,曾任雲南昭通縣長。為官清正廉明,民眾、士紳多所傳揚。後來龍雲主政雲南,回鄉省親。聞其名,欽其人,特延聘為師,以指導其子女。正是在母親和老師陳西屏的影響和幫助下,呂志伊“十五入泮,肄業普洱宏遠書院”。 普洱宏遠書院是清末普洱府新設立的官辦學校。當時書院的教育方式,已經從過去個人苦讀,按期應試的常規,改變為課堂講習,集中討論,課試考核,按期應試。可以説是教育史上的一項變革。呂志伊在普洱宏遠書院學習了4年,學業優異,于1900年肄業。
  1900年10月,呂志伊第一次離開故鄉,赴省會昆明參加庚子鄉試。途中,行至把邊江時,適逢中秋佳節。他面對故鄉的山水明月感慨萬千,曾賦詩云:“兩度中秋夜,月圓人不圓。驚殘女媧石,難補別離天。”表達了他對故鄉和親人的深情厚誼。
  昆明中舉
  到達昆明後,情況發生了變化。清政府以“庚子之亂”為由,決定各省鄉試緩期一年舉行。呂志伊作為思茅考生,經省督學院面試及舉、貢、生、監局試取,再經兩院查閱試卷復核,取入昆明經正書院內課高材生班繼續攻讀。昆明經正書院是光緒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經光緒禦批,準奏籌建的。光緒十七年(1891年)三月初五,光緒親書“滇池植秀”匾額,正式開辦。昆明經正書院錄取學生十分嚴格,分為“內課”、“外課”兩班。內課為高材生班,每期取員不超過24名。每期學習12個月,學生每人每月髮膏火銀6兩。據《新纂雲南通志》記載,該院從1891年創辦至1903年撤消,13年中僅肄業內課高材生92人。其中不乏雲南歷史文化名人,如袁嘉谷、秦光玉、錢用中等,而呂佔東(呂志伊原名)之名,亦列其中。
  1901年10月,雲南庚子、辛醜倂科鄉試如期舉行。時年僅20歲的呂志伊不負鄉親師長期望,一試高中,被取為庚子、辛醜倂科舉人。從此以後,呂志伊在故鄉思茅一舉成名。慶賀者、提親者紛至遝來。年底,他奉母命完婚,娶蒙師侯仲達之女為妻。
  1902年冬,呂志伊赴京參加全國會試。他再次告別故鄉和親人,先由思茅起程,到昆明與全省參加會試的舉人集中後出發。1903年1月29日,途經貴築,適逢癸卯年春節。雲南赴京會試的舉人集會歡慶,人皆賦詩明志。呂志伊亦即席口占七律一首:“英雄成敗豈由天,大好頭顱負少年。雲鎖鄉關徵雁杳,雪穿庭樹落花妍。萬家煙火竹王國,千里風塵祖逖鞭。願合同胞鑄新腦,生存廿紀抗強權”。據其在《偶得詩集》後敘中回憶:“憶予初學詩時,讀杜甫詩有雲‘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固亦常藉以自勉,且生平確信人定勝天之名言。曾于癸卯元日,有句雲‘英雄成敗豈由天’。師友見之,相與驚詫。予仍自信之不謬也”。由此可見,這首明志之詩,血氣方剛,不僅充分表現了青年呂志伊敢於向封建傳統的“天命觀念”提出挑戰,而且鮮明地表達了他追求真理,救國救民的民主革命思想。此次赴京會試雖然無果而終,但他在旅途往返之時遊歷大江南北,開闊了眼界,尤其對清政府喪權辱國,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熱的社會現實有了切身體會。常在旅途所寫的一些詩中感嘆:“江上利權均外移,荒山落照禹王祠”、“雨打窗紗燈閃青,荒村鬼哭血風腥”、“既倒狂瀾難遽挽,上書徒報賈生憂”;同時表示:“憂樂此身天下寄,岳陽風月渺無邊”、“暫困泥途何所辱,為霖志在濟蒼生”。充分表現了一個熱血青年由愛故鄉發展到愛祖國,憂國憂民,立志報國的思想情懷。
  東京歲月
  1904年呂志伊以優異成績,考取官費,被選送為雲南公費赴日本留學生。當年秋天,他由昆明轉道上海,乘輪船赴日本。他把這一次東渡留學看作自己開闊眼界,尋求真理,以逞宿願的大好機會,毅然辭別故土親友,踏上遙遙旅途。在波濤洶湧的太平洋上,他寫下這樣一首詩:“直挂雲帆賦遠遊,東瀛奇景豁雙眸。山蒼有骨橫秋老,海碧無情亙古流。怒浪掀天馳萬馬,陰霾匝地鬥群虬。太平洋上風潮急,好挽狂瀾奠九州”。1981年為紀念辛亥革命七十週年暨呂志伊誕辰一百週年,原雲南省副省長、省人大副主任、雲南省民革主任委員張天放先生,曾以八十余歲高齡深情回憶並揮筆書寫了此詩的後半闕,以志懷念。
  當年10月,呂志伊到達日本東京,開始了留學生活。此時正值母親六旬晉五壽辰,他遠在日本,對母親的孝敬、懷念之心與日俱增。當時曾賦詩云“國庝山河碎,家離骨肉親。東遊殷負笈,西望每沾巾。薪膽誓光夏,草心藉報春。寒林鳥反哺,羞煞未歸人。”其孝家報國之情融為一體,溢於言表,令人感動。
  在日本,呂志伊先入東京弘文學院速成師範科學習日語。後即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學習。在這所日本知名大學裏,他結識了在湖南組織華興會,預謀發動反清起義,事泄後逃來日本留學的同學宋教仁。在參加中國留日學生舉行集會、討論時事、研究新思想等各種活動中又與黃興、宋教仁等過從甚密,志同道合,友誼日篤。1905年7月,孫中山先生由歐洲到日本,經宮崎滔天等日本政治活動家介紹,和黃興、宋教仁等結識。呂志伊即因此開始了和孫中山的交往。
  1905年7月30日,孫中山邀請興中會、華興會及光復會在日本的骨幹和全國十七省的留日學生代表,在東京赤坂區檜町三番,日本黑龍會成員內田良平的住所召開建立同盟會的籌備會。商議會名、綱領、誓詞、入會儀式等事項,同時推舉章程起草人,並當場由孫中山主持與會人員簽署盟誓,宣誓入盟。當天,呂志伊代表雲南留日學生參加會議並宣誓入盟,成為了中國同盟會最早的成員。李根源在《偶得詩集序》中曾明確回憶記錄了這一事件:“然天民以名孝廉遊扶桑,與香山孫公、善化黃公三十有餘人,歃血慷慨,驅韃虜,建漢幟”。
  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赤坂區靈南坂,阪本金彌住所舉行正式成立大會。大會推舉孫中山為總理,下設執行、評議、司法三部。呂志伊被推舉為評議部評議。據史料記載,先後擔任評議部評議的還有汪精衛、胡漢民、朱執信、秋謹、吳玉章等人。參加同盟會是呂志伊的人生轉捩點。從此,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為實現同盟會“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的鬥爭中。當時他曾寫了一首“自題照片詩”:“我人壽者眾生相,千萬化生皆此身。不救同胞奴隸苦,塵環小謫太無因”。義無反顧的表示,將把個人命運無條件的融入反清救國的革命事業。
  1906年初,呂志伊組織雲南留日學生中率先加入同盟會的楊振鴻、李根源、羅佩金、趙伸等人,創建同盟會雲南支部(亦稱雲南分會),被推舉為支部長。同盟會雲南支部成立後,積極在雲南留日學生及各界人士中發展和壯大同盟會組織。據有關史料統計,1906年在東京參加同盟會的各省人士共有863人,其中雲南籍人士21人。到1908年,在東京及日本各地僅由呂志伊“介紹及主盟而入黨者,先後達百餘人”。其中,多數是官費留日學生,同時也有自費來日留學、考察的開明人士和旅居日本及東南亞各國的華僑等。如旅緬華僑張成清、傣族幹崖土司刀安仁等,就是由呂志伊介紹及主盟參加同盟會的。

編輯:徐維彬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