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

時間:2011-06-28 16:40   來源:辛亥革命網

七十二健兒,酣戰春雲湛碧血:

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

  這是l912年5月1 5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在南京各界舉行廣州黃花崗之役犧牲烈士追悼大會上,黃興親自撰寫的輓聯。“碧血黃花”象徵著烈士的鮮血化為碧玉,革命精神猶如不畏寒霜的秋菊迎風綻放。

  黃花崗七卜二烈士墓在廣州東山區先烈路,是安葬黃花崗起義犧牲的烈士墓園,也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史跡。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孫中山先生為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從清光緒二十年(1894)創立興中會起,至l911年武昌起義之前,組織過多次武裝起義。其中影響最大、最為悲壯的就是l 911年3月29日的廣州起義。

  宣統三年(1 9 11)農曆三月二十九日,同盟會在全國各地及華僑中挑選l60多名骨幹,組成選鋒隊,在黃興率領下舉行起義。起義軍從設在廣州越華路小東營5號的指揮部等地出發,一舉攻入清兩廣總督府,兩廣總督張嗚歧逃脫。當晚,清軍組織大規模的反撲,起義軍與敵人進行了激烈的戰鬥,終因寡不敵眾,起義失敗。黃興、趙聲等部分起義軍輾轉撤回香港,而未能逃出廣州城的革命黨人,不少慘遭敵人殺害。死難烈士的遺骸陳屍在咨議局前的空地上。後來,革命黨人潘達微以《平民報》記者身份冒險四處奔走,終於勸得廣仁善堂將東郊紅花崗上的一片義地獻出。潘達微想方設法收集了72具烈士遺骸,埋于紅花崗。潘達微還以《咨議局前新鬼錄,黃花崗上黨人碑》為題,將安葬情況作了報道。潘喜歡菊花,認為黃菊高潔清雅,有傲霜的節操,故將紅花崗改為黃花崗。因此,這次起義亦稱為“黃花崗起義”。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中華民國成立。l912年,廣東省軍政府撥款l0萬元在黃花崗建烈士陵園,並於同年5月15日(農曆三月廿九日)首次舉行了七十二烈士墓祭典。孫中山先生親自主持了祭典,並寫下了祭文,還親手在黃花崗烈士墓園種植了4棵松樹。松樹現尚存一棵。l918年,滇軍師長方聲濤(烈士方聲澗之兄)募款續修墓園,後由華僑多次募款修建,至l 935年基本建成現有的墓園規模。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佔地l6萬平方米。墓園坐北朝南,建築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其主要建築群匯集在較長的中軸線上,正門為有三個拱門的倣凱旋門式建築,門額以花崗岩鐫刻孫中山先生題寫的“浩氣長存”四個金色大字。寬闊的墓道兩旁碑石林立,並植有翠柏和古榕,還有蓮池及石拱橋。崗頂為陵墓,以花崗岩石砌成方形墓基,四週圍著鐵鏈欄杆,墓的中央建一亭,亭內立七十二烈士之墓碑。亭頂形如懸鐘,寓意爭取自由的警鐘。碑亭後面是一座用花崗石砌的紀功坊,上半部以七十二塊石砌成金字塔形,頂上矗立一高舉火炬的自由神像。坊額鐫刻章太炎書“締造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坊後還立有一塊巨碑,詳細記載黃花崗起義的經過及烈士墓園修建的情況。碑陰共表列有86位就義烈士的名單。黃花崗起義死難烈士共l 00多人,有姓名可考的有86人。

  黃花崗墓園佔地寬闊,莊嚴肅穆,園內蒼松挺拔,翠柏長青,黃花遍地,又有亭、臺、橋、池等點綴,更增添了園內的秀色。“黃花浩氣”80年代入選新羊城八景之一,成為廣州遊覽參觀瞻仰的勝地。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