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廬(何子淵故居)

時間:2011-06-28 16:40   來源:辛亥革命網
人文蔚起——光裕廬

  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淵故居”——光裕廬位於廣東興寧市石馬鎮,是一座建於1927年的三堂二橫客家古民居,是客家民居“四角圍龍”建築的典型代表,是客家民係“崇尚自然” 、“天圓地方” 、“天地人一體同春”高超設計理念的完美展現,現已被興寧市人民政府評為“興寧市特色古民居”文物明確予以保護。由興寧古建築大師佛康師傅設計建造,佔地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50平方米,內設23個單間、6個套間(廂房)、9個天井、5個澡堂……

  光裕廬落成後,上堂一直懸挂三朝元老——中華民國監察院院長于佑任為何子淵題作的春聯:

  添歲又添丁,幾度酒杯傳酒令;

  有燈兼有月,十分春色鬧春宵!

  中堂懸挂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張發奎上將題贈的“五代同堂”花梨原木大匾。

  何子淵故居:“光裕廬”三個字是著名教育家、書畫家——梅州梁伯聰先生的真跡,後人為緬懷、表彰梁伯聰對梅州文化教育事業所作出的貢獻,特建有一間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學——“伯聰中學”。

  前堂屏風嵌孫中山先生“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銘文。

  大門兩側對聯:“光照前列;裕啟後人” 為光裕廬主人何子淵先生自擬。

  1930年代初,石馬“光裕廬”落成後,何子淵為新屋撰寫了“光昭前哲 裕啟後賢”和“光照前列 裕啟後人”兩幅門聯。

  前一副對聯帖到大門口,沒有人提出異議,後一副門聯帖上去,卻招來諸多非議和責難,非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照”字的使用不符合傳統對聯押韻的規範,但,子淵公一律笑而不答。直至1941年夏,76歲逝世前,迷底才終於揭開:

  彌留之際,何子淵將長房長孫何桂芳叫到床前,交代説:“大門聯不得修改,押韻事小,開火事大!凡我炎黃子孫,必要時,均可開火!……”

  原來,當時中華民族正處於“抗日戰爭”的白熱化階段,“照”字下面四點正好象徵熊熊燃燒的火焰,隱喻著四萬萬六千萬中華兒女殺敵報國的雄心……

  中堂兩旁石柱上的題聯:“泰運轉中華遍處歡天喜地,山居添歲月一堂暖日和風。”亦為老先生自擬,表現了民國元老何子淵祝福祖國國泰民安,祈望中華泰運長行的良好心願和欣喜之情。

  大門前面兩旁石柱上的題聯:

  石馬當前,高龍榕獅同拱護;

  雷山枕後,蛟潭岐水共迴環!

  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上校軍需處長——何子淵三兒子尚文的力作。

  大門右側刻有一段興梅地區百姓耳熟能詳,口傳心授的美麗傳奇——《石馬傳説》:

  淵公故里——石馬生態文化旅遊區

  興寧,地處粵東要衝,群山蓊鬱,綠水迴環,民風純樸、人傑地靈;正是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人文環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哲人、巨賈;名門、貴胄……石馬位於興寧的東北部,離興寧市區約26公里,離繁忙的205國道入口約15公里,交通四通八達,公路網點星羅棋佈;山青水秀,空氣清新;是辛亥革命元老——老革命家、教育家:何子淵先生和一代宗師——何南鳳的誕生之地。實為宜商宜居、參禪訪道的風水寶地……

  所有這一切,無不昭示著光裕廬主人不凡的身世和耕讀傳家的遺風。

  光裕廬的創建人何子淵,生於同治3年(農曆)12月28日,自幼好讀詩書,潛心新舊文學;為人光明磊落;跟孫中山先生交情深厚。其適時,中山先生鼓吹革命,推翻滿清腐敗政權,1906年加入同盟會,任粵軍總司令咨議,興寧縣議長。在革命尚未成功之時,1904年春與邱逢甲、蕭惠長、江伯堅、姚竹英等革命黨人在石馬“箭竹頂”茶寮草堂策劃、同謀革命,是黃岡起義領導人之一……

  一百多年來,何子淵親屬在何老先生的革命豪情影響下,200多位淵公子孫亦不負先輩厚望,爭相報效祖國,積極投身於中華民族的百年變革大潮之中。

  如:長子尚炬,辛亥年間,為尋求救國救民之路,遠涉重洋,隻身前往海外發展;在中華民族面臨外敵入侵的關健時刻,為抵禦外來侵略,何子淵又將三兒子尚文、四兒子尚周和女婿梁世驥等子女送上抗日戰場。

  子淵先生的後裔甚眾,解放戰爭期間,有何淩雲、何蔚雲、何初麟、何蒸雲等數十名孫輩投身其中,建功立業,報效祖國。

  現分佈美國、英國、委內瑞拉等世界各地,及祖國的四面八方,白山黑水,各行各業均有傑出的表現。

  光裕廬80多年的興衰史跟中國近代史一脈相承,歷經民主革命的烽火;外敵入侵的國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改革開放的揚眉;不管時局如何變化、命運如何多舛,子淵先生的後裔均能順應潮流,始終以民族大義為重,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為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這也正是何子淵先生故居——光裕廬人文蔚起,歷久彌新的秘訣所在。

  2010.8.26

  (本文節選自《梅州民革》、《文化石馬》等文獻)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