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遺跡(總錄)

時間:2011-06-28 16:39   來源:辛亥革命網

  起義門

1981年修復後

當時原貌

  原名中和門,中和門原名新南門,是武昌古城十大城門中保留至今的唯一城門。武昌起義中,集結在楚望臺的起義軍首先攻佔中和門,打開了駐城外南湖炮隊、馬隊的入城通道。炮隊入城後,支援、配合其他部隊攻佔總督署,對光復武昌城起了重要作用,故中和門被譽為“首義勝利的開端”。1912年,改名起義門。現在的起義門乃1981年按原貌修復重建,“起義門”三字為葉劍英元帥所題。被譽為“首義勝利的開端”的起義門,之所以被稱為“首義勝利的開端”,正因為其在首義中的重要地位。工程八營發難後,新軍各標、營、隊迅即響應,按原計劃佔領中和門,打開城門迎接城外的南湖炮隊,在這一制高點及蛇山等制高點上布炮,猛轟清湖廣總督署,次日淩晨便佔領了武昌全城。

  紅樓

紅樓今貌

2001年重題“鄂軍都督府”

紅樓原貌

紅樓遠景(當時)

湖北軍政府會議大廳

紅樓二樓走廊

立於紅樓前的孫中山銅像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大樓主體建築為磚木結構兩層紅色樓房。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1年,為紀念辛亥革命七十週年,辟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紅樓位於武昌閱馬場北部,佔地28畝,房屋11棟,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大樓主體建築為紅色樓房,高二層,面闊73米,進深42米,磚木結構,坐北朝南,上層頂端正中有教堂式望樓,呈西歐古典建築風格,氣派非凡。大樓後方也是一座二層樓房。兩側各有一排紅色平房。正前方出口處裝有鐵柵大門,大門兩側為門房,由上半部裝有鐵柵的紅色矮墻自門房兩側平伸,與左右平房連接,圍成方形院落,院門外正前方有孫中山銅像,儀錶莊嚴安詳。
  這裡原為清湖北省咨議局大樓,起義軍佔領武昌後,1911年10月11日,部分革命黨人和起義官兵聚集這裡,在當時原定軍政府主要領導人劉公、蔣翊武、孫武、劉復基等或受傷、或犧牲、或逃亡的情形下,商議如何建立革命政權。經過議決,強使原清府新軍第21混成協協統黎元洪為鄂軍都督。並宣佈廢除大清國號和年號,改稱中國為中華民國,採用黃帝紀元,發佈了《宣佈滿清罪狀檄》、《致滿清政府電》、《佈告海內人士電》等文件,並通電全國響應。同時,電邀黃興、宋教仁等來鄂,並請轉電孫中山從速回國,主持大計。之後又發佈了第一部具有共和憲法的雛形——《鄂州約法》,召開了第一個具有民主性質的臨時議會。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後,革命黨人在此設立湖北軍政府,後改為鄂軍都督府。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前近三個月內,曾一度代行中央政府的職權,革命黨人在此組織和領導了抵禦滿清政府武裝反撲的陽夏之戰。頒布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鄂州約法》,促進了全國革命形勢的高漲,促成了最終推翻封建統治。

  拜將臺

  位於武昌閱馬場武珞路南,與湖北軍政府舊址隔街相望。1911年11月3日,湖北軍政府都督黎元洪效漢邦拜韓信為將儀式,在北登臺拜將,任黃興為戰時總司令。故此地有“拜將臺”之稱。1928年,辛亥首義同志在此修紀念亭。1948年,因亭毀改建紀念碑。現紫紅色水磨石紀念碑乃1955年武昌區人民政府改建。碑北向,正面鐫刻“拜將臺 辛亥首義鄂軍都督黎元洪任黃興為總司令在此授印”,陰刻“中華民國十七年十月十日辛亥首義同志會”款識。拜將臺——西漢有漢高祖劉邦築臺拜韓信為將的動人故事,辛亥首義中武漢也發生過鄂軍都督拜黃興為帥的史事。如今,矗立在首義廣場上那紅色水磨石錐體拜將臺向遊人敘述著這段歷史。武昌起義勝利後,清府急調陸軍大臣蔭昌率軍南下,並令海軍提督薩鎮冰率艦隊溯江而上,企圖儘快奪回武漢,撲滅革命烈火。為保衛新生革命政權,湖北軍政府積極擴軍迎戰。但由於缺乏指揮作戰的主帥,於是決定電請黃興來漢任帥。1911年10月28日,黃興偕宋教仁、李書城、田桐由上海來武昌,湖北軍政府決定效倣漢高祖拜韓信為將的故事,由都督黎元洪拜黃興為戰時總司令。當天正午時分,都督府前建一木質拜臺,黎元洪傳令各機關人員及武昌軍隊長官,黎元洪請黃興登壇拜將。壇之四角樹立軍旗,中立“戰時總司令黃”六字大旗,威武森嚴。黎元洪將關防、聘狀、令箭等親交黃興,黃興在將壇上亦慷慨陳辭。

  起義指揮機關——武昌小朝街85號

  (今武昌復興路紫湖村武漢市第九中學附近),是領導武昌起義的兩大進步社團之一的文學社機關舊址,同時又是當時起義的指揮機關。1911年初,革命黨人蔣翊武、劉堯徵、詹大悲等組織革命團體文學社,設總機關於此。同年8月,文學社與共進會實現聯合,起義的總指揮部亦設此。舊址建築為一棟磚木結構的民房,可惜于抗日戰爭時期毀於戰火。舊址雖無存,但我們仍可以從史料中查之其重要作用:武昌起義的命令就是由這裡發出。10月9日,孫武等人在漢口寶善裏共進會機關製造炸彈,不慎引起爆炸而受傷,被送往醫院,俄租界巡捕聞訊而至,把革命黨人的名冊和起義佈告、旗幟、印信等盡數搜繳,革命機密完全洩露。清府派軍警在武漢三鎮按名冊捕人,形勢十分危急。當日,起義總指揮部領導人蔣翊武、彭楚藩、劉復基等聚集這裡,果斷作出提前起義的決定(原定時間是10月11日)。

  三烈士亭

  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解放路南端武昌造船廠東門內(原清湖廣總督署東轅門前)。係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烈士紀念設施。1911年(宣統三年) 10月 9日,即武昌起義前一天,因設在漢口、武昌的起義機關相繼敗露,黨人彭、劉、楊三人被捕。在當晚的刑訊中,三人痛斥時政,慷慨不屈,次日淩晨,被殺害於湖廣總督署東轅門外。——武昌有條彭劉楊路,路口與首義廣場交接處有座彭劉楊三烈士的雕塑,市民大都知道是為了紀念辛亥首義中犧牲的三位烈士而命名和塑立的。而武昌造船廠東大門內有個朱柱亭子也是紀念三烈士的建築,卻鮮為人知。人們看著這木技結構的八角攢尖頂亭子,讀著石碑背面關於三烈士的英勇事跡,仿佛三烈士大義凜然、寧死不屈的形象就在眼前……10月9日晚,正在起義指揮部小朝街85號焦急等待起義信號的指揮部成員,突遭清府軍警搜捕,只有拖著一條長辮一副老學究神態的蔣翊武逃脫,彭楚藩、劉復基不幸被捕,同時被捕的還有軍事聯絡員楊宏勝。清府捉拿彭劉楊三人後,如獲至寶,湖廣總督瑞徵親審。三烈士寧死不屈,于次日淩晨英勇就義。這裡原為清末湖廣總督署地,1911年10月10日淩晨,彭楚藩、劉復基、楊寵勝三位首義志士在此就義。湖北軍政府後在此立紀念碑。1931年,駐軍某部在此建紀念亭。原亭1976年倒塌。1981年,武昌造船廠在距原址20米處復修“三烈士亭”。亭內立“彭劉楊三烈士就義處”石碑。

  新軍工程八營舊址

  ——1911年10月10日晚8時許,武昌紫陽湖一帶一聲槍聲劃破寂靜的長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如今人們可尋覓到發難處的遺址——位於紫陽路的清新軍工程八營舊址(現湖北省總工會院內)。當年的工程營住房已無存,在舊址處立有一刻有“辛亥武昌起義工程營發難處”的紀念碑,碑背鐫刻著當年發難的經過。望著這碑,讀著這字,人們不禁會對時任工程營革命黨總代表熊秉坤等人的義舉所景仰。10月9日,漢口寶善裏革命黨人的炸彈爆炸,當晚起義總指揮部又被清府破獲,彭楚藩、劉復基等領導人被捕犧牲,蔣翊武逃到外地,革命黨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清府又在大肆搜捕革命黨人,起義計劃很可能毀於一旦。正在這危急關頭,熊秉坤等人果斷發難,打死巡哨的排長,邁出了這牽出“震驚中外”的關鍵一步。

  西元1911年10月10日晚8時許,坐落于武昌城南的新軍第八鎮工程營房裏,革命黨人打響了鋒銳直指清王朝的武昌首義第一槍。革命黨人熊秉坤率眾奔佔楚望臺軍械庫,拉開了武昌首義的序幕。城內外新軍競起響應,經一夜浴血激戰,攻克湖廣總督署和湖北藩署。原址在武昌紫陽湖東側,解放初尚存有3棟平房,解放後按原貌重修,其中兩棟改修。1987年10月10日,武漢市政府在此立紀念碑。
  工程營是武昌首義的發難處。當時,湖北新軍第八鎮所屬工程八營駐此,故通稱此地為工程營。1911年10月10日晚7時許,這裡響起了武昌首義第一槍。隨之,營黨人代表熊秉坤率眾奔佔了楚望臺軍械庫,拉開了武昌首義的序幕。原址在武昌紫陽湖東側(現湖北省總工會院內),解放初尚存有3棟平房,解放後按原貌進行了重修,其中兩棟改修。1987年10月10日,武漢市人民政府在此立紀念碑。碑高4米余,麻石砌成。上立步槍雕塑,正面刻“辛亥武昌起義工程營發難處”,兩側為九角十八星旗,陰刻碑文記述工程營發難經過。

  楚望臺軍械庫遺址

  楚望臺軍械庫。工程營起義士兵首先佔領這裡,各標營革命士兵紛起響應,前往集中。起義軍在這裡獲得大量武器裝備,繼續攻打湖廣總督署。

  ——沿著工程八營舊址旁的首義路南行可到梅亭山,這即楚望臺軍械庫遺址。相傳元朝末年,朱元璋進軍武昌曾駐紮梅亭山,在此聞報得第六子,高興地説:“子長,以楚封之。”朱元璋當皇帝後,于洪武三年(1370年)封第六子朱楨為楚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楨就藩武昌,在梅亭山樹立分封楚王的禦制碑文,並建“封建亭”。朱楨不忘父皇之恩,常在此遙望帝京,故又稱“楚望臺”、“楚王臺”。清末,清府在此建軍械庫,存有124門大炮、德、日以及漢陽造步槍5.9萬支和大量彈藥,成為全國乃至遠東最大的軍械庫之一。如今,楚王的臺、亭均不存,清府的軍械庫亦不存,但梅亭山上那刻有“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標誌,卻向人們宣示著起義部隊的業績:1911年10月10日晚工程八營發難後,熊秉坤率部迅速佔領楚望臺軍械庫,使之成為起義大軍源源不斷的武器供應地。楚望臺是武昌首義軍發難後佔領的第一個目標,後各路起義軍集結於此,楚望臺一時成了起義軍的大本營。 起義軍在此補充彈藥後,發動了向湖廣總督署、張彪的第八鎮司令部的進攻。楚望臺及軍械庫原址無存。遺址上立有高2米、寬1.2米的文物保護標誌,以示此地為武昌首義時期的楚望臺軍械庫。

  勝利亭

  位於武昌紫陽公園內東側。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定武昌首義的10月l0日為中華民國國慶日。第一個國慶日.中華民國政府在首義之區的武昌舉行第一次困慶大典,會場設于辛亥首義烈士祠。為慶祝武昌首義成功和此次有意義的盛典,在此修建了勝利亭。亭內立一漢白玉石碑,上刻“民軍起義國慶碑”。

  黃興銅像

  在漢陽龜山東麓。建造于1933年。江小鶼設計創作,武漢市茂隆營造廠承建。初立於武昌蛇山奧略樓後。1955年,因建設長江大橋暫遷于蛇山黃鶴樓劇場東側。1985年10月正式遷現址。銅像面對長江,背依龜山。通高5米,麻石基座高3米。黃興先生衣著西裝,手撩大衣襟,氣宇軒昂。像座四週的麻石上刻有浮雕花環,花環中嵌著月色大理石板,正面花環中央的大理石上刻“黃興先生之像”。其他三方刻著由蔣中正領銜署名的《黃克強先生像讚並敘》,記述黃興的歷史功績和在其“講業視師之地”的武漢建立銅像的原因和經過。1983年武漢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辛亥首義烈士墓

  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口利濟北路。係陽夏戰爭中在漢口歆生路(今江漢路)至滿春茶園一帶陣亡民軍官兵的叢葬地。先是由戰時紅十字會將烈士遺體就地叢葬於此,分成二大堆(一説三大堆)。1957年清明節改建成一座公墓,重新安葬烈士遺骨。墓地以矮墻圍成方形院落。東向。墓居中,以水泥澆築。墓前立碑,上刻"辛亥首義烈士公墓"八字。墓四圍植冬青、石榴、松柏、梧桐。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辛亥首義驚天動地,陽夏保衛戰慷慨激昂。武昌起義的槍聲震驚了清府,大量的清軍壓向武漢,武漢軍民同仇敵愾,數日內就擴充民軍3萬餘,開赴夏口(即漢口)、漢陽前線,從10月17日至11月25日進行了40天的陽夏保衛戰。如今,分佈在漢口利濟北路、球場街和漢陽扁擔山的辛亥首義烈士墓,是那段壯烈史實的鮮明見證。

  田桐墓

  位於武昌洪山南坡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內。田桐(1885—1930),字榨琴,湖北省新春縣人。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會,後在南洋創辦報刊,宣傳革命。武昌首義爆發後,隨黃興返鄂,任司令部秘書長。1930年病逝後葬於此。墓碑上刻“田榨琴先生之墓”。

  辛亥革命前的武昌城

當時的武昌城地圖

  武漢位於長江、漢水匯合處,由武昌、漢陽、漢口(古稱夏口)三鎮組成。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是湖北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紀念碑

  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紀念碑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蛇山南麓首義公園內,東近抱冰堂,西鄰梅廊。由湖北省暨武漢市辛亥革命武昌首義七十週年紀念大會籌備領導小組于1981年主持修建,是年10月10日揭幕。碑南向,大理石砌,呈蠱形,高11米。正面鐫葉劍英所題碑名。兩側飾稻穗、彩帶等浮雕圖案。碑座刻章開沅撰、張昕若書讚頌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碑文。
  紀念碑用麻石砌成,高11米,碑身正面鐫刻著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題寫的金色大字:"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紀念碑"。碑座分三層,合高3.n米,座前鑲漢白玉大理石,上刻碑文全文約六百字,記敘了武昌首義的經過,並高度評價了它的歷史意義。紀念碑矗立在紅色水磨石的平臺中央。乎合為長方形,東西長20米,南北寬15米。四週有高為0.45米的麻石護欄。紀念碑坐北朝南,面向武珞路,故水磨石平臺南面有三層水泥臺階:第一、二層各有11級,寬8.92米,第三層有18級,寬6.82米。全部建築的佔地面積約五百平方米,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莊嚴肅穆。

  烈士祠

  辛亥首義烈土祠位於武昌紫陽路北側127號,與路南的紫陽公園相對,佔地面積約600平方米。此祠原為明代楚王宮的遺址。清康熙四十三年(西元1704年)在此建“萬壽行宮”。光緒九年(西元1883年)繪製的《湖北省城內外街道總圖》標示為“皇殿”。民國初年,一度作辛亥革命烈士遺孤教養所,並供有彭、劉、楊等烈士牌位。1936年前後,由辛亥首義志土喻育之主持修建辛亥首義烈士祠,主體建築為牌樓和草堂。牌樓為水泥結構,三門雙層飛檐,額書“辛亥首義烈士祠”七個大字,今仍完好。享堂供奉烈士牌位,今已不存。院內建有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湖北省委元會等單位的辦公樓等。孫武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伏虎山辛亥首義烈士公墓內,與吳兆麟墓比肩居於同一墓地。孫武于1939年11月10日病逝于北京史家衚同二十二號。靈樞先存于北京嘉興寺,兩年後淺葬北京拈花寺菜園。1957年,在董必武協助下遷葬北京東郊人民公墓。六十年代墓被毀。1981年,孫氏子女將其骨灰運武漢,由市政府主持葬於今址。墓坐東朝西,磚石水泥結構,呈橢圓形,土頂。墓前立碑,上刻"孫武先生之墓"。墓地護以1米高方形圍墻。

  庚子烈士墓

  自立軍首領唐才常等7人之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首領1900年草葬于武昌洪山北麓。1912年4月,孫中山應黎元洪之請來鄂,決定將唐才常等21人合葬於此,並建烈士陵園。陵園在當年建成,1929年和1934年進行過擴建、修整。整個陵園由牌坊、墓道、紀念亭、墳塋四部分組成。四柱三門的鋼筋水泥牌坊高約10米,寬為11米,面北背南,現在八一路北側40多米處,正面刻"庚子革命先烈墓道"八個大字。墓道原長百米,現為大一路橫斷。紀念亭高10米,圓柱,六角。亭後20米處為墳塋。墳塋前有石碑,上書"鐵血精神庚子之墓"。墓冢文革期間被毀壞,武漢市文物辦1991年在原址重建了墓碑。

  彭劉楊三烈士塑像

  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烈士塑像建於1991年10月辛亥革命80週年之際,塑像地處武昌閱馬場拜將臺西邊,彭劉楊路、武珞路交匯處的花壇中,雕塑由湖北美術學院喻小平設計並製作。雕塑為紅砂石效果,高度為3.6米,寬約2.2米,三烈士碑文及簡介由武漢東方藝術開發公司書寫並篆刻。

  總理孫中山紀念碑

  位於武昌長江大橋頭蛇山南側。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偉大歷史功績,由辛亥首義同人倡建。碑高7米,坐北面南。正面鐫刻“總理孫中山先生紀念碑 中華民國十七年國慶日落成”。以“辛亥首義同人”名義撰寫的碑文刻于碑陰。

  孫中山銅像

  分立武昌和漢口。武昌孫中山銅像立於湖北軍政府舊址門前。建於1931年。孫中山身著中國傳統服裝長袍馬褂面南莊嚴肅立。銅像通高約6米,像高約2.4米,像座佔地約20平方米。像底座為銅質,基座係麻石砌成,四週嵌有長方形的漢白玉石。正面原鐫“精神不死”四字,其他三面刻有“橡讚”銘文。五十年代後期,皆被磨平。六十年代初,在正面鐫“孫中山先生之像”七字。1981年和1986年曾兩次進行修葺。

  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紀念群雕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蛇山南麓首義公園內。由湖北省暨武漢市辛亥革命武昌首義七十週年紀念大會籌備領導小組于1981年主持修建,是年10月10日揭幕。碑南向,大理石砌,呈蠱形,高11米。正面鐫葉劍英所題碑名。兩側飾稻穗、彩帶等浮雕圖案。碑座刻章開沅撰、張昕若書讚頌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碑文。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紀念首義英雄,教育子孫後代,武漢市人民政府在紀念碑北面建首義人物雕像,以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為首的革命志士,如全國領袖人物黃興、宋教仁、劉公、孫武和起義前夕至湖北軍政府建立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革命黨人:吳祿貞、劉靜庵、蔣翊武、劉復基、熊秉坤、蔡濟民、吳兆麟、詹大悲,以及當時的有關歷史人物黎元洪、湯化龍等栩栩如生。背面刻有這15人傳略。辛亥首義英烈石刻群雕于1995年10月10日告竣。

  除以上辛亥首義遺址外,武漢三鎮還遍佈有許多紀念性建築物,如武昌閱馬場和漢口三民路的兩處孫中山銅像、漢陽龜山東麓的黃興銅像、武昌首義公園內的總理孫中山紀念碑、首義槍聲雕像、孫中山與湖北軍政府首領群雕像、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紀念碑、武昌紫陽湖公園內的勝利亭、紫陽湖公園對面的辛亥首義烈士祠(僅存牌坊)。另外還有湖北共進會舊址、黎元洪墓、劉靜庵墓、蔡濟民墓、劉公墓、藍天蔚墓、孫武墓、吳兆麟墓等。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