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紅樓

時間:2011-06-28 16:38   來源:辛亥革命網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大樓主體建築為磚木結構兩層紅色樓房。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1年,為紀念辛亥革命七十週年,辟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紅樓位於武昌閱馬場北部,佔地28畝,房屋11棟,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大樓主體建築為紅色樓房,高二層,面闊73米,進深42米,磚木結構,坐北朝南,上層頂端正中有教堂式望樓,呈西歐古典建築風格,氣派非凡。大樓後方也是一座二層樓房。兩側各有一排紅色平房。正前方出口處裝有鐵柵大門,大門兩側為門房,由上半部裝有鐵柵的紅色矮墻自門房兩側平伸,與左右平房連接,圍成方形院落,院門外正前方有孫中山銅像,儀錶莊嚴安詳。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後,革命黨人在此設立湖北軍政府,後改為鄂軍都督府。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前近三個月內,曾一度代行中央政府的職權,革命黨人在此組織和領導了抵禦滿清政府武裝反撲的陽夏之戰。頒布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鄂州約法》,促進了全國革命形勢的高漲,促成了最終推翻封建統治。

  位於武昌閱馬場武珞路南,與湖北軍政府舊址隔街相望。1911年11月3日,湖北軍政府都督黎元洪效漢邦拜韓信為將儀式,在北登臺拜將,任黃興為戰時總司令。故此地有“拜將臺”之稱。1928年,辛亥首義同志在此修紀念亭。1948年,因亭毀改建紀念碑。現紫紅色水磨石紀念碑乃1955年武昌區人民政府改建。碑北向,正面鐫刻“拜將臺 辛亥首義鄂軍都督黎元洪任黃興為總司令在此授印”,陰刻“中華民國十七年十月十日辛亥首義同志會”款識。


  紅樓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其前身是清政府為了玩弄“立憲”騙局而設立的湖北省咨議局。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次日,革命黨人和起義士兵雲集湖北省咨議局,宣佈成立以黎元洪為都督的湖北軍政府,發佈了第一號佈告,宣佈廢除清宣統年號,號召各省響應武昌起義,建立中華民國,從而開啟了劃時代的“民國之門”。

  1911年報10月10日孫中山先生領導下的湖北地區的革命黨成功地發動了武昌起義。翌日,在此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宣告廢除清宣統年號,建立中華民國。義聲所播,全國響應。從而結束了在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 紅樓前建有碧樟廣場和花壇噴泉,廣場中央聳立著1931年鑄造的孫中山銅像,先生身著長袍馬褂,左手執杖,右手持帽,面南而立,凝視遠方。

  武昌起義勝利後,革命黨人在此建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建立了紀念館,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內復原了軍政府大門、軍政府會堂、黎元洪起居室和會客室、孫中山駐鄂會客室、黃興召開軍事會議的會議室和宋教仁起草《中會民國鄂州臨時約法草案》的軍政府秘書處等一系列場館,再現了當年神秘而又莊嚴的的歷史場景,而凝聚其中的那種緊張而又熱烈的戰鬥氣氛深深地感染著每一位來訪者。

  走進紅樓門廳,別有洞天令人驚訝,舉頭仰望,區區兩層樓加上一層望樓,竟有通天入雲的高朗,通透至頂的拱形閣樓,十二根高高的廊柱子,支架起剔透的九個門洞,四面天窗,納八方光照,可謂“有容乃大”,小小的空間,開闊的視野,堪稱奇絕。

  走過門廳,後正方中建有方形會堂,也是都督府的會議廳,主席臺坐北朝南,以主席臺為中心,132個軟席和木製弧形長桌,隨著地面由北向南逐步升高,按地面陡坡呈扇形排列。駐足於此,眼前掠過的畫面,是群情激昂的首義軍,在此推舉黎元洪為都督;耳邊迴響的聲音,有如來自1921年的4月,孫中山訪問湖北在此慷慨激昂的演講。

  紅樓四通八達的走廊,無疑是紅樓的一大特色。紅樓前後裏外都是由走廊連通的,外走廊正對院子,廊柱的有機結合和貫通,每個房間都採取雙面開門,正門位於外走廊,後門位於內走廊,這個獨具匠心的設計,使都督府門門相通。極具進深感、神秘感。

  作為一個供遊客參觀的博物館,穿行其中,如同穿過時光隧道,一路領略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全過程,紅樓建築同樣體現出獨特的魅力。

  走出紅樓,放眼首義廣場,身後的紅樓滄桑沉積,眼前的美景清新綻放,辛亥革命悄然褪成一個世紀的記憶,陽光、綠樹、碧草、花叢,和時光交織著,在此流連,漫溯歷史,時光依然執著地駐足在這塊土地。歷經立憲運動、辛亥首義,解放後省政府設立於此,也曾留下了李先念等一代偉人魁梧的身影。

  歷史,銘記了這位身著長袍馬褂的偉人,高高矗立的銅像,便是國父孫中山,看先生凝視遠方,左手執杖,右手持帽,神定氣閒,莊嚴安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壯志已酬,結束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曆盡苦難的民族啊,曙光就在前頭!

  紅樓,又是一座紅樓,中國,有多少紅樓可圈可點?武昌紅樓,無可替代的風騷獨領。武昌首義,這是一個英雄民族的身影;首義紅樓,這是一段偉大歷史的印記!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