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之旅記:追尋歷史足跡是最好的記錄方式

時間:2011-07-15 09:17   來源:台灣網

  歷史文化是我們共同的財富

  喜歡與人互動的陳詩璇此行的綽號是“十萬個為什麼”,走一路都在問問題,剛剛度過徬徨期的她説,此行受到很細心的照顧,也從別人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再次確信待人真誠是對的事情。“世界很大,一個人不可能走完所有地方,但在旅途中可以接觸到來自不同城市的人,通過和他們的交流,我可以間接了解全世界。”陳詩璇説,此行很幸運能看到詩詞中所提到的地方,她回去要再補充下歷史知識,讓這段歷史更加清晰地印在她的腦海中,而不止停留在當一個觀光客。

  新竹交通大學電信所的徐劭凱今年碩士畢業,他以前去過很多國家和地區,此次卻是第一來大陸,“我很後悔,為什麼沒早一點來大陸看看,尤其是深入和沿海城市很不一樣的內陸”,徐劭凱説。他認為此行走過的陜西、甘肅的城市和他想像中有很大區別,城市很現代,吃住很好,而城市之外的大漠風光卻保留得很完整,遼闊的地域和人口密度很高的臺灣感覺不一樣。下一次他想去北京,志願者宋曦曦用京腔京調所描述的北京激起他的好奇心。

  同樣來自新竹交通大學電信所的翁育朗説:“當見到空曠的戈壁和遼闊的沙漠時,我很想跑步,那感覺一定很爽。”這個內斂的學生,卻始終在用心觀察,活動主辦方、志願者的細心之處全被他看在眼裏,他也找到了課本中所沒有的真實感覺。

  暨南大學中文系研究生樂可渟説:“我們很幸運,能親眼看到、親身感受到歷史遺跡,這是先人的智慧結晶。我腦海中關於這段歷史的片段此行都串聯起來了,我也在遊説朋友們多到大陸來走走看看,培養對歷史的見解。”為了保護莫高石窟,相機不讓帶入內,她很支援這一舉措,“歷史文化是我們大家的共同財富,需要我們大家共同保護”。

  天氣炎熱、路途奔波是此行的困難之處,但學子們並沒覺得苦,反而很享受地道的環境,感覺新鮮。他們説,長途火車旅行也是一種體驗,從西安到蘭州,從敦煌到西安,共坐了三十多個小時的火車,大家聊天、打牌,增進了溝通和了解。來自天南地北的志願者所表現出的服務精神和出生地不同所代表的地域特色,也讓臺灣學生感覺新奇,兩岸學子們一路分享著學習、生活、乃至休閒活動中的點點滴滴。

  先人騎駱駝走了幾年的路程,兩岸的青年學生們濃縮在這幾天之內走完,擁有厚重歷史文化的陜西、甘肅兩省給同學們詳細地補了一堂歷史課。當他們騎著駱駝走在一望無際的大漠中,駝鈴陣陣響起,遙想漢朝時期,張騫用十三年時間打通了去往西域的道路,在那一刻時光交錯,同學們仿佛行進在古絲綢之路上,不禁感嘆,“乾旱、炎熱、風沙都不能阻擋先輩的腳步,他們真厲害!”

  為隆重紀念辛亥革命一百週年,深化兩岸當代青年對歷史的了解與認知,增強民族責任感與使命感,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台灣網攜手兩岸及港澳多家機構,在全年深入開展兩岸及港澳青年學生“追尋歷史足跡”系列活動,此活動同時也是“兩岸同心 我們同行——兩岸萬名青少年大型交流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者 楊永青)

  相關閱讀:
  追尋歷史足跡 臺灣青年學生抵達西安重走絲綢路
  兩岸青年學生參訪秦兵馬俑博物館和西安事變紀念館
  臺灣十大傑出青年基金會一行參訪蘭州大學(圖)
  組圖:兩岸青年學生同行 共同重走絲綢之路 

編輯:徐維彬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