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臺商陳鎮發:我的家就在武漢(圖)

時間:2011-07-04 10:38   來源:中國新聞網

武漢萬興汽車零配件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鎮發。記者 李永剛 攝

  陳鎮發印象

  近70平方米的辦公室,只有相當樸素的辦公桌,會議桌,沒有多餘的擺飾。透明的窗戶之外,就是車間工人們勞作的場景。這使得陳鎮發在忙碌之餘,走到窗邊看看生産流水線,就成了一種休息。

  除了擔任萬興總經理,還身兼其他5家在漢公司主要負責人的陳鎮發,每天要處理的事務紛繁複雜。因為忙碌,陳鎮發的語速很快,夾雜著“閩南”腔調的普通話,説得快了容易聽不懂。一個人管理6家工廠,還要保持集團50家工廠業績最好的地位,他不得不快。

  在他的辦公室門口,挂著一塊“獨一無二”的溫馨提示:與總經理談話,請帶好二套以上方案。陳鎮發説:“我的有限時間要用來解決問題,不是讓員工帶著問題來問我該怎麼做。”

  在短短時間內裂變到6家工廠,萬興在武漢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變化軌跡,並從中得到了實惠。陳鎮發一再表示,很慶倖10多年前來內地投資,“我們在武漢紮根的16年,中國車市翻了10倍,我們當初投下的500萬美元,現在一年能産出50億元。”

  當然,中國汽車工業依靠“請進來”,以市場換技術的做法,帶來了全球汽車品牌,對民族汽車工業造成了強烈衝擊,萬興也不例外,在武漢的6家工廠,就有5家是與外資合作,才能在中國白熱化的汽車業競爭中苦苦尋求民族工業發展的路徑。因此,在談到車市發展中,陳鎮發常常用“他們”與“我們”,來描述外資與自己,“在這一點上,我們與內陸企業沒有區別,都是中國民族品牌。”

  記者: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萬興常常是區內各種表彰活動的“座上賓”,是因為規模和效益吧?

  陳鎮發:從1995年來武漢投資,16年過去,我們從一家工廠變成6家工廠,生産汽車座椅、衝壓件等多種零部件,總産值已經有50億元,在武漢汽車零部件領域都屬於“大塊頭”。

  記者:萬興的母公司臺灣全興集團在大陸共有50多個工廠,武漢萬興在其中屬於什麼水準?

  陳鎮發:雖然其他的許多工廠都在沿海,但我們的規模和效益都是集團第一。

  記者:萬興因何超越其他“兄弟”工廠?

  陳鎮發:武漢發展汽車工業的基礎很好,有好幾家整車廠,無論是合資還是民族品牌,這給我們帶來了機會。當然,萬興的發展還是要拜整個汽車工業的蓬勃發展所賜。當初我們建廠時,全國的汽車年銷售才200萬輛左右,現在已經接近2000萬台,翻了十倍。

  記者:改革開放初期,一般臺商投資會選擇沿海,當時為什麼會有來武漢的決策?

  陳鎮發:武漢是我們集團在大陸的第二家工廠,最開始進入也是抱著一個試水的態度,那時武漢生産萬通汽車,萬通是我們的股東,所以跟進零部件項目。而且,武漢開發區那時就是以汽車立區的,已經有了神龍項目,我們認為汽車工業在此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現在看來,當初的選擇非常正確。

  記者:未來5年,萬興在武漢的6家工廠有什麼樣的發展規劃?

  陳鎮發:如今中國車市風雲詭譎,第一季度的業績很樂觀,但是到了第二季度就下滑得很厲害,僅因為日本地震,我們一家工廠的訂單就下滑了六七萬套。另外,石油價格波動、各地的限制轎車的政策對汽車市場來説都是不確定的因素。

  但總的來説中國車市肯定是在進步,達到每年10%的增長還是能保證的,這也是我們發展的目標。

  記者:萬興在武漢的6家工廠,除了1家是自己獨資外,其他都是合資,這是為什麼?

  陳鎮發:獨資的這家,是我們最早在武漢建立的生産基地,合資的5家工廠,分別是和法國、加拿大、日本企業合作。説心裏話,合資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必須這麼做。

  記者:您能具體説説原因嗎?

  陳鎮發: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幾十年,其實是在拿市場換技術,合資的汽車廠多,這些合資公司的外方,一般都要求零部件是其在海外多年配套的“老夥伴”,強調原廠設計,這種技術壁壘使得民族汽車零部件很難進入合資車廠的供應鏈。所以要想發展,就必須和他們合資才能拿到生産資質。

  記者:如果搭不上與外資合作的“列車”,萬興這幾年會怎麼樣?

  陳鎮發:這麼説吧,當初同到武漢投資的臺資零部件,堅守自己獨做的,大部分都死去了。我們不合資,也早就沒活路了。

  記者:這樣的狀況會有改變麼?

  陳鎮發:當然,這樣的情況會慢慢改變。“十二五”國家強調要發展自主品牌汽車,就是為了掌握主動權。經過多年的合資,我們學習到了很多,到了能獨立供應的時候了。現在,我們為東風自主品牌轎車供貨,雙方合作得很好。

  臺灣老闆是不是很“摳門”

  記者:很多人都説,臺灣工廠很“血汗”,臺灣老闆很摳門,是這樣嗎?

  陳鎮發:這個很難講,我認為錢要花在刀口上。該花的錢一毛錢也不能少,不該花的就不能花。

  記者:為什麼社會對臺灣投資者形成這種印象呢?

  陳鎮發:我想這跟臺灣的環境有關係。臺灣資源稀缺,加工行業就必須進行成本控制,但這種“摳”也僅僅是對成本的控制。這也是臺資企業的管理特色吧。

  臺灣受日本的影響很大,因為日本也是資源極缺,在學習日本管理模式的地方中,臺灣應該是學得最好的。成本觀念非常重要,不然沒辦法和別人競爭。

  記者:您也是這樣的吧?

  陳鎮發:是的。我一直強調沒有成本觀念就不要來當我的主管,並且每一年都要要求主管們提出降低成本的方案。

  記者:這麼“苛刻”,職工對您怎麼看?

  陳鎮發:99%的員工都説我很好,呵呵,我和他們每天都在一起。這點我很有信心。

  記者:您有什麼辦法能讓員工都滿意呢?

  陳鎮發:我每天去車間三四次,平時也都會關心一下他們,還參加員工的各項活動,只要沒有出差,員工婚禮我是一定參加的。這是一個長期經營的過程。

  記者:萬興的員工待遇怎麼樣?

  陳鎮發:我們按照國家要求為員工繳納五險一金,這從一建廠就開始,在國內算是非常早的。

  我的家就在武漢

  記者:您到武漢16年了,現在家在武漢嗎?

  陳鎮發:對,就在工廠辦公樓的3樓,有時太太會過來陪我住一段時間。

  記者:在武漢的工作忙嗎?

  陳鎮發:現在武漢的6家工廠,我是三家的董事長,兩家的董事,一家的總經理,還身兼外地多家工廠的董事職務,天天忙得團團轉。半個月的時間在各工廠處理事務,半個月就在“天上飛”,開集團的各種會議。

  記者:在武漢投資的臺商很多,平時有空的時候會和他們交流聚會嗎?

  陳鎮發:在武漢投資的臺資服務業多,製造業有限。我算是專業經理人,集團認為業績比較好,就讓我留下來了。在武漢呆了16年,我已經把這裡當成了家。

  記者:在新的形勢下,您覺得臺商對武漢的投資會有什麼變化麼?

  陳鎮發:現在在湖北省的臺資企業有三千多家,以前都是比較小型的企業,而現在很多大企業也都進來了,這是看好武漢投資環境的結果。(記者 馮欣楠 實習生 岳源)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