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合作現新機 惠臺攜手促轉型

時間:2011-09-05 09:19   來源:南方日報

仲愷大道一角

  【編者按】新興産業相對傳統産業而言,是利用科技革命和重大技術創新成果建立起來的有望成為支柱産業和對區域經濟具有戰略意義的産業。特別是《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決定》的出臺,傳遞出我國從戰略層面佈局産業結構調整的信號。而在“十二五”的開局之年,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也出現在了惠州市的“十二五”規劃和政府工作計劃中,站在新興産業培育和發展的戰略關鍵點上,惠州能否培育和發展若干新興産業,形成新的産業競爭優勢,將決定其未來産業層次、國際産業分工格局和全國戰略地位。

  今日上午,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和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辦、惠州市人民政府和廣東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承辦的“2011兩岸新興産業合作暨經濟轉型升級高端論壇”正式拉開了帷幕,來自兩岸的300多名政界、業界的代表和專家齊聚“粵東門戶”惠州,共商兩岸“深化新興産業合作、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大計。

  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是作為兩岸合作新模式的“三大基地”(“粵臺科技合作與交流基地”、“粵臺石化合作基地”、“粵臺光電合作基地”)在惠州揭牌,以惠臺為代表的兩岸産業合作將發生一些新的突破,而這些新突破,或將成為提高兩岸尤其是惠州産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高地。

  優勢互補,惠臺聯手突圍産業發展困局

  今年7月20日,廣東省政府出臺了《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部署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意見》,指出將重點發展的領域是高端新興電子、新能源汽車、LED、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等産業。

  “深化戰略性新興産業合作不僅是惠臺經濟未來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未來兩岸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重點方向。”對於擺在面前的重大機遇,惠州市委書記黃業斌表現出了極大的信心,因為,作為兩岸經貿合作的一個重要窗口城市,惠州也在“意見”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定位。

  據了解,惠州目前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粵臺合作格局,先後引進臺資企業1500多家,合同投資額41億美元,平均每年新增臺資企業82家,新引進臺資金額2.2億美元,成為廣東省重要的粵臺貿易口岸、臺商投資和粵臺産學研合作的重要集聚地。其中,以仲愷高新區為載體的高端電子資訊産業的發展尤為引人注目,“惠州光電産業基地”更是于2010年列入了首批“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産業基地”。

  如今,TCL液晶模組整機一體化項目已建成投産,年産液晶模組340多萬片,僅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電子工業銷售産值就達1889.2億元,增長20.3%;科銳LED晶片項目建成投産、LG伊諾特LED項目落戶等,光電産業的發展和産業鏈的結構也初具規模,並帶動LED産業向上游的晶片領域擴展。此外,電池、電機、電控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基礎紮實,以德賽電池、億緯鋰能、比亞迪等企業為代表的新能源動力電池産業也成為發展的新亮點。

  “雖具備了一定基礎,我們也清醒認識到當前新興産業存在的問題,以惠州的光電顯示産業為例,相關企業主要位於産業鏈的中、下游,上游的研發和製造能力仍不足,而臺灣方面卻有著明顯的優勢。”惠州市經信局局長范志益説,臺灣電子資訊産業經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上、中、下游完整的産業基礎,享有“電子巢”的美稱,並培養了大批國際化精英人才,研發能力較強,能與惠州形成有益補充。不過,臺灣産業界目前也面臨企業間技術落差縮小、環境變遷帶來的成本變化、亟需建立新合作夥伴關係等問題。

  “臺灣只要選對方向、找對人,距離下一步的發展並不遠。”范志益表示,除電子資訊産業外,惠州另一大支柱産業——大亞灣石化産業的發展也面臨了類似的問題,其兩大主導項目煉油和乙烯屬於石化産業鏈的上游和中游産業,卻缺乏下游端;而臺灣石化業目前正面臨著島內原料短缺、供求失衡等問題,雙方若能以此次“粵臺石化合作基地”建立為契機,互相彌補短板,不僅將解決臺灣原料、市場等問題,還將使得惠州石化産業的産業鏈得以延伸,未來惠臺兩地聯手破解各自産業發展方面的瓶頸問題也指日可待。

編輯:程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