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臺協會長廖松福:ECFA照亮蘇臺經貿合作前景

時間:2011-06-07 16:16   來源:台灣網

江陰臺協會長廖松福

  台灣網6月7日江陰消息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署,開啟了投資雙向化、形態多元化、産業鏈合作化的兩岸經濟合作新格局。

  江陰是臺資企業密集地之一,也是臺商投資的高強度地區,ECFA實施對於加強蘇州和臺灣之間的經貿交流將起到怎樣的作用,為此,我們專訪了江陰臺協會長廖松福先生。

  記者:廖會長是較早從臺灣到大陸投資的企業家,親身體會祖國大陸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發展以及兩岸經貿融合。今年是ECFA的實施年,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對蘇臺經貿合作以及江陰臺資企業發展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     

  廖松福:ECFA是海峽兩岸重大經濟協議,協議正式實施後,首先獲益的是臺灣,以前大都是臺灣單向投資大陸,ECFA後大陸資本也可以進入臺灣。ECFA從宏觀上為兩岸投資者提供更安全、更放心的投資環境,為蘇臺經貿合作以及江陰臺資企業的發展提供了穩定和樂觀的預期。

  面對越來越好的兩岸經貿發展空間,我們急需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發揮對臺“直接貿易”的採購優勢。ECFA中大陸和臺灣早收清單産品貿易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將更有效降低相關産品的貿易成本,對進出口企業都是一大福音,我們的企業可以在臺灣直接尋找到供貨商;二是促進兩岸的“産業合作”。比如光電、動漫、生物醫藥、環保等産業,我們尤其要引進這些産業鏈當中的高端部門;三是開放更多新“投資領域”。ECFA後兩岸將更加互相開放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市場,大陸有許多新投資領域開放,尤其是服務業對臺商有強大的吸引力;四是積極承接臺灣“高科技産業轉移”。我們應積極承接臺灣高科技産業的轉移,積極打造臺灣企業兩岸佈局中的支點和樞紐,成為臺灣産業進入大陸市場的重要通道;五是進一步優化“招商引資結構”。應重點圍繞在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領域開展專題招商,實現海峽兩岸新興産業的有效對接。

  記者:臺資企業的成長要有效融入當地的經濟發展,請您談談臺資企業實現和“十二五”規劃對接的辦法和舉措?

  廖松福:今年是各地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十二五規劃”以“穩增長、調結構、促消費”為三大主軸,臺企要在大陸獲得更大發展,就必須符合這個指導方向。我認為,臺資企業應圍繞以下元素,主動融入大陸的經濟發展大局和“十二五”規劃。

  “內需”元素。“十一五”規劃中就已實施“以內需取代外需,以消費取代投資”的政策,但因降低對國際貿易的依賴不易,內需市場的消費力又未形成,這一政策的效果不明顯。“十二五”規劃中擴大內需消費政策仍將繼續,這必然給臺資企業帶來商機。大陸的投資環境也在不斷地變化,勞動力價格上升,人民幣趨於升值,對臺資企業的代工生産模式將是重大挑戰,而對著眼于大陸內需市場的企業則是重大機遇。

  “創新”元素。創新是一個企業的命脈,要鼓勵和幫助臺資企業轉型升級,從過去以加工出口為主逐步向內需或內外平衡型轉變。協助臺資企業建立自有品牌、通路和研發,為其提供有利的政策環境。引導臺資企業開拓服務業市場,進行産業升級。幫助臺商與本土企業連接和合作,逐步改變臺資企業“兩頭”在外,“兩頭”都受制約的不利局面。“十二五”期間,無錫將全力打造物聯網、新能源與太陽能、節能環保、微電子、服務外包五個世界級特色産業基地,全力建設生物、新材料與新型顯示、工業設計與文化創意三個與國際接軌的國家級特色産業基地,這些創新型産業正是臺資企業發展的強項,我們可以共同合作,實現雙贏。

  “人才”元素。産業的轉型升級和加快發展新興産業,都需要人才的支撐,配套相關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實用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才能讓創新型企業行穩致遠,健康永續發展。因此,江陰應努力建立為各類人才提供學習、交流、研發和生活休閒的公共平臺,江陰臺企應善用平臺,以此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科技競爭力。

  記者:江陰臺協作為政府和臺企的橋梁和紐帶,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請你談談服務台企、服務地方經濟、服務蘇臺經貿合作的經驗和做法。

  廖松福:首先是要樂於當“紅娘”。 一方面,臺協要積極支援各類赴臺團組進行經貿考察,熱心做好接洽服務工作。另一方面,臺協成員積極邀請臺灣親朋好友前來參觀考察。其次是要真誠熱情服務。近幾年來,我們利用多種形式組織會員與公安、海關、人社、檢驗檢疫等部門、人民醫院等開展了一系列主題座談聯誼活動,政府部門與臺商面對面交換意見,釋疑解難,聯絡感情,切實為臺商排憂解難。收集整理企業面臨的具體問題和困難,及時調解會員反映的各種問題,儘量解除臺商臺企的後顧之憂。(江陰臺辦通訊員 台灣網聯合報道)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