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臺協會長:乘ECFA東風 在轉型升級中發展

時間:2011-01-13 11:22   來源:台灣網

  

 

  濟南市臺資企業協會會長、濟南大自然化學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克璋接受台灣網專訪。(台灣網 張弛 攝)

  台灣網1月12日濟南消息  濟南市臺資企業協會會長、濟南大自然化學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克璋,1992年就來到濟南投資,1998年起擔任濟南市臺協會長。久居孔孟之鄉,深受儒家哲學熏陶的王克璋在這片土地迎來事業的高峰,濟南臺協也以溫暖的人文關懷深得臺商認可。ECFA簽訂之後兩岸經貿交流逐步升溫,深諳魯臺各自産業優勢的王克璋滿懷信心地預言:未來十年乃至二十年,山東將成為臺商佈局大陸的重要區域,他也希望更多的臺資企業西進山東、落戶濟南,實現魯臺合作大發展。

  紮根山東 在轉型升級中發展

  1992年,作為一家臺資織布廠的原料供貨商,王克璋來到山東濟南,與當地的化纖廠合資辦廠。1996年投産後,原來那個設備、管理都非常落後的當地企業翻身大變樣,錦綸長絲直接出口美國,當年實現出口創匯550萬美元。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産業蕭條,許多企業一蹶不振,機敏的王克璋及時轉産,製造起當時市場緊俏的滌綸長絲,東南亞市場銷路不好就轉戰美國市場,産品庫存反而降到3年來的最低點。一年下來,半數出口,完成創匯1000余萬美元。這一次的安全渡關,也為企業後來十多年的健康發展打下紮實的基礎。

  在人造纖維行業經營多年,經驗讓王克璋對於市場的細微變化都極為敏感,2006年他再度作出轉産的決定,避開競爭激烈的滌綸長絲市場,將二醋酸纖維絲束作為主打産品,並在海外市場建立起穩定的客戶群。

  2007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蔓延到中國大陸,出口導向型臺企受到強烈衝擊。當許多企業還在摸索轉型之路時,王克璋的工廠憑藉紮實的産品品質和穩定的銷路,不但銷售額逐年上升,年産量還擴展到4000噸,並且計劃逐步增加到每年8000噸。

  作為企業轉型升級的先行者,王克璋在收穫成績的同時也坦言,痛苦來得比預想的激烈,也持續了相當一段時間,“重點是有沒有毅力來堅持,夠不夠專注。”

  王克璋認為,經商最重要的是專注于自己的市場,當産品受到歡迎銷售很快的時候,也要常常認真思考下一個階段如何創新。“任何事情都是一樣,要有專注于本業的精神,研究開發、升級轉型都是永遠不變的定律。”

  回報社會 當好兩岸溝通之橋

  來濟南最初幾年的感受讓王克璋深深明白,幫助臺商排解寂寞,增加他們的歸屬感,應該是他這個臺協帶頭人的責任。“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懷是非常重要的感情支援,是經商之外很重要的部分。”

  濟南市臺商協會幾乎每個月都舉行活動,大小不等,以體育運動為主。王克璋還積極推薦濟南臺商多多參與當地社區活動,融入當地生活,“臺協不僅要在經商上給臺商幫忙,更要注重對臺商生活上的關心,在子女教育、交友、社區關懷、衣食住行都能多給一點關心和支援,臺商才會覺得這裡不冷漠,有歸屬感。”

  2008年到2009年,濟南市外銷型臺資企業不可避免的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融資難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濟南臺協積極奔走,聯繫銀行為臺企提供貸款,解了燃眉之急。同時,為盡可能降低出口企業的匯率成本,王克璋開始勸説臺灣和香港的很多原料供應商,接受人民幣交易結算,這一步連很多臺商都沒有想到。王克璋急人所急想人所想的品格,被廣為稱道。

  一橋連兩岸,作為成功的企業家,王克璋始終沒有忘記應擔當的社會責任,不但個人資助了十多名貧寒學子,在他的建議下,濟南市臺協每年給予當地一百多名貧寒學生每人每月100元的資助,濟南的臺商們對社會公益活動也都飽含熱情。

  “臺商也是中國人,對投資地都很有感情。”王克璋認為,回報社會投身公益其實做的都是些小事情,但是隨著這些小事的增多,兩岸同胞會慢慢增進互相了解,繼而變成良性的互動,“通過點滴義舉,為兩岸積累著善意,這是臺商起到的重要作用。”

  因為王克璋的用心與努力,濟南的臺商都深深感受到了被關懷的溫暖,濟南臺協也被當地臺商稱為是“做得最好的臺協”。紮根濟南十餘年,以“咱們濟南人”自居的王克璋,也一直在向臺灣島內朋友推介泉城。作為商人,他很清楚每一個臺商的投資先是著眼于經濟回報,而濟南能額外給予臺商的,是認同感和信任感。王克璋帶領下的濟南臺協這座橋梁,讓越來越多的臺商對這片土地産生了投資的興趣,越來越多的臺商和濟南的發展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乘ECFA東風 推動魯臺合作大發展

  隨著大陸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新市民的消費需求穩步增長,內需市場潛力巨大,在金融危機中吃夠苦頭的大批外銷導向型臺企,紛紛把目光轉向了有保障而且潛力巨大的大陸市場。

  當前,山東正在大力實施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等重點區域帶動戰略,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積極推進節能減排。再加上2010年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正式簽訂,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進入正常化、制度化的新階段,作為最早一批開始在山東投資的臺商,眼光犀利的王克璋“斷言”:在這些重要因素的綜合發酵下,山東將成為未來十年、乃至二十年,臺企轉型、佈局大陸的重要根據地,魯臺經貿合作也將迎來新一輪的大發展。

  對於後ECFA時代魯臺合作方向,王克璋認為,山東是農業大省,重要糧食生産基地,臺灣是精緻農業的發祥地。如果兩地農業貿易關稅降低,流動速度會加快。農業技術和農業資源互相作用,綜合效果會有很大提高。

  近年來,濟南的電子資訊産業發展迅速,已成為全市重點發展的三大支柱産業之一,一大批優勢産品在大陸佔有了較高市場份額。臺灣在這方面起步較早,産業基礎深厚、精實。王克璋認為,兩地有不同的産業凝聚效益,互補優勢明顯。

  臺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進行的“2010年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中,濟南市在時隔三年之後再次被評為“極力推薦城市”,這一結果也力挺王克璋對濟南的“偏愛”。

  “特別是ECFA正式實施後,兩岸數百種産品關稅減免,服務貿易領域的很多限制也將取消,從制度上保證臺商可以得到更多實惠,相信臺商到大陸投資、到山東發展將更加充滿信心。” 王克璋説。(記者 張弛)

  相關視頻

編輯:程軼文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