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時代兩岸産業合作 新模式浮出水面

時間:2011-09-02 13:32   來源:南方日報

  “三大基地一服務處”,此次論壇最為引人關注的環節之一是,代表兩岸産業合作新模式的粵臺科技合作與交流基地、粵臺石化合作基地、粵臺光電合作基地及惠州臺商轉型升級服務處將在惠州揭牌。

  省臺辦副主任張科表示,在加快轉型升級的新形勢下,粵臺産業合作正醞釀著一系列的新突破,兩岸通過提升産業合作層次、構築合作新平臺、形成分工新模式,特別是通過合作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共同完成産業轉型升級,搶佔國際市場制高點的新戰略態勢日益清晰,而這些新突破,也將成為提高兩岸尤其是廣東産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和觀察點。這也意味著在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時代兩岸産業合作特別是粵臺兩地合作新模式已浮出水面。

  在論壇開幕前,本報記者赴惠州調查採訪,試圖以惠州與臺灣産業合作的新突破為觀察窗口,剖解ECFA時代兩岸産業合作的新模式。

  合作新層次

  産業合作主體由勞動密集型轉向資金、技術密集型

  由於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外貿加工型企業和部分臺資企業一樣,都必須通過轉型謀求新的生機。惠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陳奕威介紹説,近年來在惠臺産業合作向高端發展的趨勢下,惠州市一方面加大了對部分在惠臺資企業的轉型引導和幫助,另一方面在招商引資時也有選擇地引進了一批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的臺資企業落戶,並通過産業輻射、集聚和配套,帶動了包括本地和臺資企業在內的産業轉型。據統計,目前在惠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臺資企業有60多家,如臺灣知名企業台塑集團、統一集團、華通電腦、富士康集團等。

  除了引進資金和技術,惠州市還借力ECFA與臺資企業一同建設科研機構、培養研發人才。2009年底,在試圖通過購買技術進入全球液晶面板市場遭受困難之後,惠州本土的大型電子企業TCL公司便把腦筋動到技術的載體“人”身上,並從在該領域擁有較強技術優勢的臺灣大量引進人才,目前,該公司已建成了一支由臺灣管理和技術人員組成的團隊。

  企業借外腦,政府建智囊。2010年8月“臺灣廣東周”期間,惠州就與臺灣新竹市簽署了兩市友好合作備忘錄,並在惠州仲愷高新區與新竹共建“電子資訊研究所”,以加強雙方在光電、半導體方面的研發合作。

  而在此次論壇上即將揭牌的省內首個“粵臺科技合作與交流基地”,其合作內容不僅是引進臺灣高新技術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還計劃構建行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3家、臺資企業創新平臺15家、共同培育科技仲介服務機構5家,力爭建設成為國家級對臺科技合作與交流基地。 

編輯:程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