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時間:2011-06-07 15:43   來源:中新網東方

  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是我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至遲在5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息和繁衍。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這裡就産生了農業、畜牧業和制陶等手工業;到了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中晚期,中原進入了石、銅器並用時代,産生了私有制和階級的萌芽,進而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以後,商代的首都西亳、和殷均在河南境內。在安陽殷墟發現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歷史文獻。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領域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 秦王朝建立後,在今河南境內設置三川、南陽、潁川、河內、東郡、陳郡。以後的兩漢時期,河南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仍處於全國前列。東漢王朝建都洛陽,河南更成了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漢之後形成三國鼎立局面,河南是四戰之地。在三國以及兩晉、南北朝時代,戰亂連年,農業、手工業生産遭到嚴重破壞。直到7世紀初重建了統一的全國性政權——唐朝以後,中原才擺脫了長期戰亂的局面。

  從唐朝建立到北宋滅亡,河南的經濟和文化達到鼎盛時期。隋朝末年,在洛陽建立了東都,又以洛陽為中心開鑿了溝通南北的大運河,一直通航到北宋時代,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有唐一代,河南仍是一個人才薈萃之地。因為河南地位重要,經濟又比較發達,所以五代都在河南地區建都立國。但在後來一段時期中,長江以北戰爭不斷,中原人民深受其害。到趙匡胤重建起全國性的統一政權——北宋王朝後,中原人民才重新得過和平歲月。北宋建都開封,河南又一次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當時開封人口達100多萬,為全國第一大城市,商業貿易額佔全國之半,各方面都極一時之盛,可説是中世紀河南歷史的黃金時代。南宋以後,是河南社會歷史發展的中衰時期。代宋而興的元朝實行的行省制度,被明、清兩朝沿襲下來,其河南的疆域大體上與今天的河南省相近。在此期間,河南經濟和文化都越來越落後於江南和北方其他一些省區。

  進入近代以後,隨著我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河南的社會矛盾也日益激化。19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河南北遍地燃起了農民起義的烈火,匯成聲勢浩大的捻軍大起義,加上太平軍多次進出河南,形成了一次規模宏大的農民反封建高潮,河南成為黃淮流域農民起義的一個中心地區。起義失敗以後,在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聯合壓迫、剝削下,河南農業愈益衰退,社會經濟江河日下。當時,河南的文化思想界基本上仍然是程朱理學的天下。直到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的新經濟才破土而出,但十分幼弱。此時,河南地區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迅速激化,各種形式的農民反帝反封建鬥爭聯袂而起。同時,一些資産階級分子或向資産階級轉化的開明士紳,也登上了政治舞臺,先後在河南城鎮發動了抑制美貨運動、以收回焦作煤礦和反對帝國主義掠奪河南鐵路建築權為中心的收回利權運動,並要求君主立憲。資産階級民主革命派則利用日趨高漲的革命形勢,積極開展資産階級民族民主革命的宣傳和組織工作。他們組建了資産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河南分會,並聯絡各地的會黨和農民武裝,進行武裝起義的嘗試。在武昌起義勝利的鼓舞下,河南革命黨人迅即在省城開封策動新軍反正,又在外府縣組織武裝起義,但均未成功,河南成了極少數幾個未曾獲得“獨立”的省份之一。

  1919年的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也促進了河南人民的新覺醒。一批又一批的革命知識分子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共産黨在河南建立組織準備了條件。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後不久,就發動了第一次全國工運高潮,河南新的最革命的階級——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1923年京漢鐵路總工會在鄭州成立,接著就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再一次顯示了年輕的河南工人階級的力量。黨領導的河南農民運動也蓬勃開展,使河南成為北方農民運動最活躍的省份之一。1927年,確山、信陽、杞縣農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勝利地舉行了暴動,先後建立起工農革命政權。在河南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北伐軍打垮了盤踞河南的奉系軍閥。從此,河南全省都處於國民黨統治之下。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河南經歷了多次的新軍閥戰爭,特別是1930年的蔣馮閻混戰,其主要戰場即在河南,給河南社會經濟帶來極大的破壞。為了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河南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高舉武裝鬥爭和土地革命的旗幟,與鄂東北、皖西革命人民一起,在鬥爭中建立和壯大了革命武裝——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創建了以豫南新集(今新縣縣城)為首府的鄂豫皖蘇區,還建立了以桐柏為中心的鄂豫邊及鄂豫陜等遊擊根據地,走上了以武裝鬥爭、革命根據地建設為中心的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11月,豫北重鎮安陽失守,不幾日整個豫北全部淪陷。次年,商丘、開封和豫東大片國土也先後淪于敵手。在此寇深禍急之際,實行不抵抗主義的國民黨政府反于1938年6月間扒開花園口黃河大堤,給河南人民帶來空前的浩劫。不甘屈服的河南人民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熱烈響應中共河南省委“武裝保衛河南”的號召,在黨的領導下先後組建起“豫南人民抗日獨立團”和“豫東抗日人民第三支隊”等人民抗日武裝。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率領下出師華北,進入太行;1938年9月,彭雪楓率新四軍遊擊支隊從竹溝出發,東征睢杞,轉戰豫東,廣泛開展敵後遊擊戰爭,與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1938年11月9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以胡服(劉少奇)為書記的中共中央中原局,駐確山竹溝。竹溝遂成為中原軍民抗戰的指揮中心。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河南和鄰省軍民先後創建了晉冀魯豫、鄂豫皖邊、豫皖蘇、豫西等抗日根據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將內戰強加在全國人民頭上,于1946年6月倡狂進犯中原解放區。解放區軍民經過艱苦轉戰,粉碎了敵人的“圍殲”,保存和壯大了革命力量。1947年6月,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突破黃河天險,從魯西南千里躍進中原,直插大別山,揭開了解放戰爭大反攻的序幕。接著,晉冀魯豫野戰軍的陳謝兵團強渡黃河,挺進豫西;華東野戰軍也突進豫東地區,並相繼取得了洛陽、開封、鄭州、南陽等戰役的勝利。1948年中州大地捷報頻傳。1949年1月,淮海戰役勝利結束,河南人民最後擺脫了國民黨政府20餘年的反動統治,獲得全部解放。1949年10月1日,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誌著河南人民永遠結束了苦難的歲月,開始以主人翁的姿態譜寫歷史的新篇章。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