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經濟區“十八談”之鶴壁篇:統籌促轉變

時間:2011-06-03 14:45   來源:河南日報
  (一)鶴壁,這片生生不息的沃土,孕育了燦爛的殷商文明,也創造了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怎樣才能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為建設中原經濟區作出新貢獻,鶴壁人冷靜地審視著自己:

  ——長期以來,以煤電為主的産業支撐著鶴壁的經濟,30%左右的經濟總量和60%的財政稅收來源於此,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讓鶴壁決策者對這種結構的缺陷看得更清:2008年,工業增加值增速由當年9月份的25.2%陡降到11月份的-2.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工率降至當年底的不足50%;2009年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更是落到了全省後幾位。

  ——鶴壁中心城區因採煤沉陷三次搬遷,新區在加快建設的同時,有大量基礎設施和文教衛體等公共服務設施亟待完善;歷史形成的老區大面積棚戶區條件很差,“屋裏小半間,睡覺肩挨肩,冬天雪花飄,夏天雨水灌”……

  ——鶴壁作為重要糧食生産基地,糧食生産怎麼搞,才能為全省糧食生産作貢獻?土地如何平衡,才能為工業化、城鎮化提供保障?城鄉二元結構又怎樣消除?

  ——現有産業結構對鶴壁保護生態、改善環境提出了嚴峻考驗,如何使生態環境不僅不受損害,還要越來越好,特別是讓鶴壁的母親河淇河更潔凈;如何在利益調整增多的情況下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一個個尖銳矛盾,一項項重大課題,像條條鴻溝橫亙在前。   

  路在何方?壯士斷腕,對産業和城鄉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這才是唯一齣路。

  (二)調結構、轉方式,既要做深做精“煤”的文章,又要培育新的支撐産業;既要提升擴張新區,又要改造發展老區;既要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又要推進農業現代化;既要抓經濟,又要保環境、促和諧……

  這不是普通的調、簡單的轉,而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戰略性的,必須統籌謀劃、統籌部署、統籌推進。省委希望鶴壁建設科學發展示範區,在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上探索路子,也要求做到統籌。

  統籌才能協調,協調才能持續。省委書記盧展工提出的“四個重在”實踐要領,“重在統籌”是關鍵。

  (三)文章之一:統籌産業協調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調結構、轉方式,必須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這最具決定性。

  區域競爭是比較優勢的競爭,必須從比較優勢出發謀劃推進産業發展。根據煤電水豐富且距離較近的優勢,繼續大力發展現代煤化工,全力服務推進中石化河南煤化總投資170億元的鶴壁煤化一體化項目,力爭“十二五”系列項目的投資、銷售收入、利稅分別達到500億元、1000億元和150億元,打造全國重要的現代煤化工基地。在推動華晨集團一期10萬輛汽車上半年投産的基礎上,朝著30萬輛的目標邁進。加快中科院光分路器晶片、深圳航盛汽車電子、青島地恩地鎂深加工、廣東以純高檔服裝、江蘇黑牡丹高檔布料等龍頭項目建設。

  發展是第一要務,必須在發展中調整、轉變,緊抓項目建設主抓手、招商主渠道。每月召開一次市戰略支撐項目聯席協調會,加快推進26個總投資578.5億元的大項目。

  工業發展了,糧食怎麼保?堅持以工促農,絲毫不放鬆糧食生産。在1萬畝、3萬畝小麥玉米畝産首創全國同面積高産紀錄的基礎上,按照溫家寶總理的要求,做大做強做優“永優”浚單系列玉米品種,規劃建設國家級現代玉米種子産業技術研發基地。在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20%的基礎上繼續積極穩妥推進,加快發展有機農業。推進高産創建,力爭今年浚縣實現畝産噸糧,3年內擴至全市。

  (四)文章之二: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走新型城鎮化道路。

  調結構、轉方式,還必須與工業化進程相適應,推進城鄉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按照城鄉統籌、全域覆蓋的原則,構建以新區為中心,老區和縣城共同組成的城鎮人口超百萬的組合型城市。

  化農業化農村化農民,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必由之路。必須以就業方式轉變為前提、解決農村轉移人口的城鎮住房為突破口、農村轉移人口享受市民待遇為基本條件、農民就地市民化為方向。為此,鶴壁加強免費職業技能培訓,讓各縣區在由勞務輸出縣轉為勞務輸入縣的基礎上吸納更多勞動者;建設社區,一方面對失地農民在自願前提下實行宅基地置換城鎮住房,在2009年化簡26個村的基礎上,去年又啟動涉及80個村的57個社區建設,另一方面在近年開工2.6萬套保障性住房的基礎上,今年再開工3.7萬套,全方位向農民工開放;農民工轉市民,享受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就業就醫就學等待遇;依託中鶴集團推進“三化”協調發展,讓從事農業生産的農民市民化,目前涉及18個村7400戶2.8萬農民的一期工程正加快推進。   

  去年,鶴壁城鎮化率達到51.8%,提高2個百分點,是近10年發展最快的一年。

  (五)文章之三:統籌新老區協調發展,走共生共榮道路。

  統一思想,牢固樹立“新老區共生共榮”的指導思想,在加快新區建設的同時,毫不放鬆老區發展,讓老區逐步跟上全市步伐,這是市委、市政府的莊嚴承諾。

  統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除個別大型、特殊設施外,對基本設施做到新區有什麼老區有什麼、新區什麼標準老區什麼標準,老區之間也要統籌,以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如今,鶴壁正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新區,在建成區達35平方公里、人口30萬的基礎上,規劃建設150平方公里的複合型大新區。根據改造進度,今年將老區由棚戶區改造為主,轉向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面推進,住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統籌推進、全面提升的新階段。老區改造資金哪來?堅持政府規劃引導、上級支援幫助、市場運作為主,於是有了江蘇王房、中國太平洋、深商投(香港)等一批企業參與,80%以上的項目實現市場開發。

  (六)文章之四:統籌經濟與生態、社會協調發展,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道路。

  保護生態重在治本,把迴圈經濟理念貫穿産業發展全過程,嚴格節能減排,實現能耗最小化、排放最低化。工農業迴圈經濟共同發展,被國家發改委稱為“鶴壁模式”並向全國推介。

  淇河不僅要保持不受工業污染,還要解決面源污染。為此,我們加快建設35平方公里的淇河生態區,加快建設濕地公園、森林公園等系列園林。

  穩定是環境,必須高度自覺、積極主動把穩定放在事關全局的重要位置。我們堅持重在建設方針,創新社會管理,強化基層基礎,保持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不辜負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的榮譽。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統籌各方力量、凝聚各方智慧、上下團結和諧,是推動各項工作的有力保證。

  發展為了什麼?以人為本,為民惠民。必須把發展與為民作為治市理政的核心價值理念,切實把群眾所思所需所盼的事情辦好。城市棚戶區改造是鶴壁最大的民生工程,我們在拆遷150多萬平方米、開工總投資27億元的35個棚改小區、1萬多戶居民喜遷新居的基礎上,力爭3年時間基本完成。現在,老城區居民的每人平均住房面積已由不足10平方米增加到24平方米,樓房均價比市場價低30%以上、讓利於民10多億元。此外,堅持每年為群眾辦一批實事,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在今年群眾幸福指數全國第七的基礎上繼續保持和提升。

  (七)頭腦清醒至關重要。

  鶴壁正處於負重爬坡、不進則退、務求突破的攻堅期:落地項目見到效益尚需時日、老區實現既定目標還需更大努力、浚縣農區工業化仍未破題、生態建設需要大量投入、持續改善民生和維護穩定任務艱巨、部分幹部作風有待改進,等等。

  調結構、轉方式,不是一事一時,不是一地一域。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何時抓、多大力度抓,都要清楚明瞭。抓晚了貽誤戰機,抓早了拔苗助長,大事抓小了無法突破,小事抓大了本末倒置。統籌得好,才能兼顧各方關係、兼顧當下長遠、兼顧效率公平,發展才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統籌是方法,更是責任、使命和追求。

  必須堅持既定思路目標舉措不變調、不爭論、不折騰、不懈怠,切實把已經展開的各項工作推向前進、落到實處,造福鶴壁人民——市委、市政府的表態擲地有聲。

  在建設中原經濟區偉大的實踐中,一張統籌協調、全面繁榮的巨幅畫卷正在鶴壁大地迅速展開……(和 同)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