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太育種為中國人獨創 僅極少數優異者稱太空種子

時間:2011-11-17 13:08   來源:北京日報

航太育種為中國人獨創僅極少數優異者稱太空種子

  2010年9月2日,在江蘇省泰州市海陵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新採摘的巨型南瓜吸引了遊人。南瓜直徑近1米,高0.6米,重180公斤,是通過航太育種培育成的新品種。

  “神舟八號”飛船在與“天宮一號”成功完成兩次對接試驗後,預計將於明晚返回地球。人們在歡呼慶祝我國載人航太工程取得又一個重大技術突破的同時,注意到“神舟八號”飛船又一次進行了植物種子的空間搭載試驗。這是我國自1987年開始利用返回式衛星搭載植物種子以來的第25次種子空間飛行航太育種試驗。

  中國科學家提出航太育種新思路

  國家航太育種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航太育種研究中心主任劉錄祥告訴記者,所謂航太育種,準確地講叫航太誘變育種,是利用航太特殊環境因素誘變農業生物遺傳改良,具體指利用空間環境的宇宙粒子、微重力、弱地磁、高真空等綜合因素,在空間環境對農業生物的誘變作用來産生有益的基因變異,返回地面後通過進一步選育,創造農業育種材料、培育新品種的農業生物高技術育種新方法。

  1987年8月5日,時任國家863計劃應用生命科學課題責任專家蔣興村研究員,利用我國第九顆返回式科學試驗衛星首次成功搭載了一批水稻和青椒等農作物種子。當時,搭載農作物種子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育種,只是想看看空間環境對植物遺傳性是否有影響。但是,科學家在實驗中無意發現,極個別上過天的種子中發生了一些意外的遺傳變異。後來人們開始考慮利用這種方式進行農作物航太育種。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前蘇聯及美國的科學家就開始將植物種子搭載衛星上天,在返回地面的種子中發現其染色體畸變頻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1996年至1999年,俄羅斯等國在“和平號”空間站成功種植小麥、白菜和油菜等植物。到2009年底,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所屬的作物生理學實驗室已經篩選出適合空間站培植的超矮小麥、水稻、大豆、豌豆、番茄和青椒等作物品種或品係。目前美歐利用國際空間站進行的太空植物試驗研究,最終目的要使宇宙飛船成為“會飛的農場”,培育和篩選適應航太環境生長的不同植物品種是國外航太生物工程研究的重要方向。迄今為止,國外尚未見到有關利用航太誘變進行農作物育種的研究報道。

  只有百分之幾的優異者才能叫“太空種子”

  劉錄祥説,並非所有的種子只要上天一轉,回到地面就會變得高産優質。衛星搭載過的種子只有百分之幾甚或千分之幾可能發生變異。儘管這一突變率較之傳統的物理及化學誘變劑已相當突出,但仍有不少種子未發生任何突變或發生負效應突變。育种家往往要經歷至少4至6年的時間,經過選擇、淘汰、試種、審定,最終選育出優質高産的精品。因而,從眾多空間飛行過的種子中篩選鑒定出有希望的真正“太空種子”,就成為一項艱苦複雜的工程。

  以小麥為例,我們可以在下面圖表的流程中看到航太育種的全部過程。

  如此培育出的種子如果連續幾年都表現很好,産量和品質超過給出的對照品種,就可以申請國家或省級的品種審定。經過審定認可的品種才能叫“太空種子”,並推向市場。 

  “太空糧”、“太空菜”是安全的

  那麼,人吃了航太育種培育出的農作物新品種生産的“太空糧”、“太空菜”,會不會有不良影響呢?

  劉錄祥告訴記者,實踐證明航太育種是安全的,通過航太育種培育出的品種生産加工的食品也是安全的。這是因為在自然環境中,植物種子實際上也在發生變異,只是這個變異過程極其緩慢,變異頻率很低,我們稱其為自然變異。早期的植物系統育種方法大都是對這種自然變異的選擇和利用。航太育種是人們有意識地利用空間環境條件加速生物體的這一變異過程,我們稱其為人工變異。航太育種産生的變異與自然變異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太空種子的變異基因還是地面原來種子本身基因變異的産物。

  事實上,國際上普遍用高劑量的核輻射裝置為麵包、大米、速食麵、脫水蔬菜等消毒滅菌,這些食品都可以直接安全食用,併為多個國際組織所倡導。國際原子能機構組織倡導的核輻射誘變培育品種方法,迄今已經在世界70多個國家培育出3000多個植物突變品種。人們食用這些理化誘變品種加工出來的食物已經50多年了,根據人們長期的食用經驗,理化誘變的食物是無任何危害的。因此,航太育種培育出來的産品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