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詳解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分離細節

時間:2011-11-14 10:07   來源:新華網

  “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攜手遨遊太空已近兩周,14日它們將迎來第一次太空分離、第二次太空交會對接任務。記者來到兩個航太器對接機構的研製單位——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詳細了解它們將如何在太空“相別離”。

  利用彈簧力將兩個航太器輕輕推開

  據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研究員、交會對接大型地面試驗系統原負責人陶建仲介紹,“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成功交會對接以後,兩個航太器組合體的連接主要依靠對接面上12把對接鎖,每把對接鎖的拉力3噸,共36噸,這12把對接鎖由兩組對接鎖係電機驅動。

  “當‘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組合體的對接機構控制器接到分離指令後,對接鎖係就將執行分離指令,實施解鎖動作,時間需要3-4分鐘;對接鎖解開後,將通過對接面上4個被壓縮的彈簧推桿的彈簧力,將兩個8噸多重的航太器輕輕推開。”陶建中説,“這個彈簧力並不大,只有幾百牛頓,相當於幾十公斤。兩個航太器被推開後,將保持一定姿態,緩緩分離,直至準備執行第二次交會對接任務。”

  在浩瀚無垠太空,讓兩個交會對接的航太器組合體成功分離,是保證宇航員安全返回地球的前提。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在對接結構設計中,採取了多種“冗余”措施以確保航太器組合體分離,如果自動分離不成功,還可以採取手動分離或火工品分離。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世界共進行了300多次太空交會對接活動,航太器上所使用的對接機構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異體同構周邊”式對接機構,另一類是“錐-桿”式對接機構。瞄準世界先進水準,我國對接機構採用了導向板內翻式的異體同構周邊式構型。

  據陶建仲介紹,我國自主研製的對接機構與“國際空間站”、“和平號”空間站、太空梭、“聯盟號”飛船等航太器所使用的對接機構相容,在對接原理、構造、結構尺寸上都保持一致。將來,如果我國要與國外進行太空合作,對接機構只需進行適應性的介面協調即可。

  對接機構在地面已進行647次分離試驗

  交會對接是航太領域中一項技術複雜、規模龐大、變數參數多的控制技術,為了得到一個高度可靠並且有容錯和診斷功能的系統,在地面進行倣真模擬試驗是一個有效途徑。

  目前,我國太空對接的地面模擬技術已躋身世界一流。由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牽頭,匯集國內多家單位研製開發的空間對接機構緩衝試驗臺、綜合試驗臺、整機特性測試臺、熱真空試驗臺四個大型試驗設備,能完整地將航太器在太空對接分離的每一步模擬出來。

  “‘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對接機構在‘上天’之前,已經在地面上進行1101次對接試驗、647次分離試驗。”陶建中説,“我國第一次太空交會對接任務完成得十分完美精確,所有步驟均按設計狀態進行,沒有一處差錯,沒有動用一個預案。”

  11月1日,“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在太空相撞後相互“捕獲”的時間為1.045秒。為了驗證我國太空對接的地面模擬技術,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509所模擬了當時的太空條件,進行了對接機構相互“捕獲”試驗,結果模擬的“捕獲”時間為1.042秒,地面模擬和真實太空之間僅相差0.003秒。

  “‘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在太空交會對接的全過程為7分29秒,我們地面模擬時間為7分28秒,相差僅1秒,當初我們預計要10分鐘,是因為多算了‘強制校準’這一步時間。結果這兩個航太器在太空對接得十分精準,根本不需要強制校準。”陶建中説。

  對接機構研製團隊平均年齡30多歲

  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研究對接機構長達16年,早期的預研小組只有6人,隨著事業的召喚,一批又一批年輕人陸續加入到對接機構的研製隊伍中來。如今,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509所、149廠對接機構的設計、試驗、生産、工藝等100多人的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0多歲。

  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509所對接機構研究室共有56人,平均年齡33歲,30歲以下的年輕人佔了“半壁江山”,38歲的邵濟明擔任對接機構研究室主任,他手下的一批主管設計師都是出校門不久的30多歲年輕人。

  “隨著我國航太事業的快速發展,我國航太人才隊伍已形成了完整的年齡梯隊,各個層次的骨幹都有人才保障。每天,看著這些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在為我國航太事業拼搏奮鬥,兢兢業業地工作,我的心裏充滿了無限欣慰。”72歲的陶建中説。(記者張建松)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