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國載人航太工程建設規劃借鑒蘇聯

時間:2011-11-04 09: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從對接機構接觸開始,經過捕獲、緩衝、拉回、鎖緊4個步驟,“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器3日淩晨實現剛性連接,形成組合體,中國載人航太首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獲得成功。(視頻截圖) 

  太空之“吻”

  ——中國載人航太開啟和平利用太空新征程

  中新網11月3日電 北京時間11月3日淩晨1時36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成功實現首次交會對接。兩個高速飛行的航太器,在茫茫太空中深情相吻,這奇妙的太空之“吻”,定格成一幅動人畫面,將永遠鐫刻于中國航太事業的史冊。

  這是一枚“勝利之吻”,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太關鍵技術的新突破

  仿佛從塵封的敦煌壁畫中走來,“飛天仙子”衣袂飄飄,穿越時空,喚起人們對浩瀚太空的無限嚮往。

  從嫦娥奔月的傳説到萬戶飛天的壯舉,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滋生著一個古老民族生生不息的前進動力。

  從“東方紅一號”升空到北斗衛星組網,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太空漫步到深空探測,仰望星空,中國航太的高度正在不斷刷新。

  今天,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成功對接,標誌著我國在突破和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上邁出了重要一步,開啟了和平利用太空的新征程。

  500年前,吳承恩在《西遊記》中這樣描述他心目中的天宮:“天上有三十三座天宮,一宮宮脊吞金穩獸;又有七十二重寶殿,一殿殿柱列玉麒麟……”

  長久以來,瓊樓玉宇、築夢太空的“天宮”夢想,吸引著世界各國航太人孜孜以求、不懈探索。

  然而,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又是當今航太領域最為複雜的技術之一,由於交會對接涉及兩個航太器協同飛行,系統複雜,技術密集,風險極大。

  從1966年3月16日,美國“雙子星座”8號飛船與“阿金納”目標飛行器完成世界上首次載人手動交會對接,到1967年10月30日,蘇聯“宇宙”188號飛船與“宇宙”186號飛船進行世界上首次無人自動交會對接;從1986年和平號空間站核心艙發射升空,到1998年國際空間站開始建造;迄今為止,全世界共進行航太器交會對接活動300余次,發生故障17次,故障率超過8% ,交會對接也因此被稱為航太安全“鬼門關”。

  然而,這又是一道必須邁過的關口。“不突破和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建設空間實驗室、空間站的設想,都只能是空中樓閣”,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如是説。

  周建平告訴記者,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是指兩個航太器在空間軌道上會合併在結構上連成一個整體的技術,這一技術廣泛用於空間站、空間實驗室、空間通信和遙感平臺等大型空間設施在軌裝配、回收、補給、維修以及空間救援等領域,與載人天地往返、出艙活動並稱為載人航太三大基本技術。

  據介紹,空間交會對接分為空間交會和空間對接兩部分。空間交會是指追蹤航太器與目標航太器在空間軌道上按預定位置和時間進行相會,空間對接是在完成交會後兩航太器在空間軌道上經過一系列對接動作,最後緊固連接成一個組合體航太器的過程。每個過程都充滿了艱辛和挑戰。

  首先要確定航太器在太空中交會的最佳相位和時間。要實現精準對接,航太器需要在圓形軌道上沿直線交會,然而,航太器發射入軌時的初始軌道,卻都是橢圓形。

  因此,科技人員先要對天宮一號進行一系列軌道控制,使其瞄準目標相位。然後再根據天宮一號的軌道數據,計算出神舟八號的發射窗口和入軌參數,還要在神舟八號發射後,迅速實施變軌,確保它在天宮一號的後下方約52公里處做好對接前的準備。

  50公里,大約是北京市三環路一圈的長度。可是,對於以時速2萬8千公里飛行的航太器來説,卻不過是毫釐之間。

  周建平説:“打個比方,這就像一場太空中舉行的接力賽,所不同的是,跑道設在了距地面343公里的太空,前面的選手拿著一根繡花針,後面的選手要把一根絲線從針眼裏穿過去,而且兩位選手都要保持高速飛行。”

  這時,天宮一號也不能“守株待兔”,地面指令要引導它進行軌道修正,並調頭180度,敞開懷抱迎接神八飛來。

  經過這一番令人眼花繚亂的軌道控制,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就像牛郎織女,終於踏過天路迢迢,來到了“鵲橋”兩端。

  在離地面343公里的太空軌道上,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繞地球一圈只需要90分鐘,也就是説每45分鐘就會經歷一次晝夜更替。由於導引設備需要自身光源引導,因此,黑暗環境下更利於精確實施交會對接。此次天宮和神舟對接時,就是船上的黑夜狀態。

  對接開始時,必須確保兩個航太器處於同一直線上。最初的接觸會觸發一些小型撞鎖來連接兩個航太器,實現柔性連接;之後,對接設備將兩個航太器拉近緊貼在一起,實現剛性連接;最後,再通過密封連接設備封閉對介面縫隙,在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之間形成一個直徑約80釐米的通道。

  天上吻得熱烈,地上卻煞費苦心。

  為執行這次任務,科技人員研製了全新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改進研製了神舟八號飛船,兩個航太器上裝載設備1100余臺,其中半數以上是新研産品。

  為執行這次任務,用於發射天宮和神八的兩枚運載火箭都作了改型,與執行神七任務的火箭相比,發射天宮一號的火箭技術狀態變化達176項,發射神舟八號的火箭技術狀態變化達194項,兩枚火箭14萬8千多條焊縫,技術人員一條一條地進行了認真檢查。

  為執行這次任務,科技人員綜合調用陸海天基測控網路,從大洋深處的遠望號測量船,到數萬公里高軌道的天鏈衛星,從遍佈各地的地面測控站,到運籌帷幄的飛行控制中心,精測妙控、巡天牧舟,使我國航太測控精度成倍提高。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