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軍:“中國要在世界航太領域佔有一片天地”

時間:2011-11-03 08:51   來源:新華網

(圖表�立體倣真)(1)[神天交會對接�快訊]神舟八號/天宮一號對接——接觸

  神舟八號/天宮一號空間交會對接——接觸 

  新華網北京11月3日電題:“中國要在世界航太領域佔有一片天地”——新華社記者對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副總經理袁家軍 

  新華社記者李宣良 李清華 白瑞雪 

  33歲成為我國載人航太工程飛船系統副總指揮,38歲擔任總指揮,45歲出任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副總經理,主管宇航業務……“航太少帥”袁家軍人生的每一步,都與我國航太事業的跨越發展密切相關。 

  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成功之際,記者在北京航太城獨家專訪了袁家軍。歲月的風霜染白了他的兩鬢,談起中國載人航太的驕人成績、前景展望,這位49歲的中國航太界領軍人物激情如初…… 

  中國在世界航太領域要佔有的不是“一席之地”而是“一片天地” 

  記者:在載人航太工程八大系統中,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承擔著載人飛船、運載火箭、空間實驗室這三大系統的科研任務。對於工程的品質和可靠性,提出了什麼樣的要求? 

  袁家軍:航太科技集團承擔的這些系統,都是決定成敗的關鍵系統,也是標誌著航太發展水準、最具創新活力的領域。 

  品質和可靠性是我們承擔這些任務最重要的主題,也是載人航太工程的主題。在系統的指標要求中,最重要的就是品質和可靠性。所以我們始終把品質、可靠性、安全性放在完成任務的首位。 

  從“兩彈一星”開始,錢學森就倡導系統工程理論的思想。系統工程從本質上説,是一個跨系統整合、跨部門協作,運用科學管理提升效率的工作模式。它是組織管理的技術,通過組織管理,讓不同學科、不同單位、不同部門的人,為了一個目標進行精誠合作。 

  我國航太事業從1956年開創,55年發展的一條主線就是系統工程主線,其著眼點和落腳點就在於任務的品質和可靠性。所以在航太工程中,抓品質、抓安全、抓可靠性,是一脈相承的傳統。 

  載人航太的可靠性要求是航太領域內最高的,需要我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在提高安全性、可靠性方面不斷創新。 

  記者:這是否意味著,對於品質和可靠性的要求超過了對速度和進度的要求? 

  袁家軍:既要有速度,又要保品質,兩者不可偏廢。工程就是在給定的邊界條件下,比如利用有限的經費、時間、資源等,去完成一項任務。載人航太工程是完成一項重大的國家戰略任務,規模大、技術複雜、要求高。 

  雖然我國載人航太比美國晚了40年,但是我們要實現快速發展、跨越式發展,不斷縮小與世界先進水準的差距。我們團隊始終是抱著在世界高科技領域有所作為的目標工作的。我們要佔有的是“一片天地”,而不是“一席之地”。 

  載人航太的發展是廣闊天地。從世界航太的格局來看,除了中國外,也只有美國、俄羅斯有這樣的實力和膽識向高科技的明珠——載人航太領域發起衝刺。同時,通過發展載人航太,也會牽引和帶動整個航太事業的發展。

  品質和可靠性貫穿載人航太任務始終

  記者:航太,特別是載人航太是充滿風險的事業。為了確保工程成功,在抓工程可靠性和品質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袁家軍:品質和可靠性,是我們事業的基石。沒有安全和可靠性,載人航太將無從談起。

  翻開世界載人航太的歷史,慘痛的教訓比比皆是。自1986年以來,美國的太空梭就先後出現了兩次重大失敗,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也多次發生重大事故。“哥倫比亞”號是在太空梭第128次發射時出現事故的,“聯盟”號飛船在上百次執行任務後也出現了問題。這説明,品質、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一項難度極高的挑戰。

  記者:是否可以説,技術的成熟並不必然帶來安全性的提升?

  袁家軍:技術的成熟與安全性有關,但技術的成熟度並不必然代表産品成熟。只有産品成熟了,才能真正保證安全性、可靠性。所以,抓品質、抓可靠性貫穿在載人航太任務的始終。

  首先是從思想上確立高的標準,我們提出了“零缺陷、零疑點、零故障”的“三零”要求。一艘飛船,有上萬個部件,怎麼做到“零故障”呢?這是一項很高的要求。我們以此為標準,通過“零缺陷”的品質意識、“零疑點”的工作標準,來實現飛行的“零故障”。

  其次是抓規律。航太55年的發展歷史,實際就是一部不斷探索規律、認識規律、把握規律、應用規律的歷史。對於載人航太這樣一個複雜系統來説,不按照規律辦事,不可能把任務完成好。我們現在開展的精細化管理,就是抓規律的具體體現。

  航太界有一句老話——細節決定成敗。然而,看到和掌握細節,是一項很難的工作。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探索出了掌握細節的“七靠”方法——靠極端負責深入細節、靠科學方法聚焦細節、靠技術功底放大細節、靠充分實驗吃透細節、靠程式手段檢查細節、靠“數據包”量化細節、靠嚴格管理控制細節。

  細節必須用數據進行量化,決不能説“差不多”。“數據包”的使用,是我們品質管理中的一項創新。對於任何一件産品,從原材料、元器件、生産過程,到最終性能都進行一系列實驗,獲得的數據全部儲存下來,從而實現100%可追溯。只有量化了每個細節,才能做到整個系統100%可靠。飛船系統研製的全國大協作中,直接間接參與的有30萬人。所有人的工作數據,我們都能在第一時間拿出來。

  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嚴格按照崗位職責、照規章辦事。實踐中,我們推行了“表格化管理”,把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環節都用表格進行明確。一旦出了問題,必須“歸零”。不僅要技術歸零,也要管理歸零。

  從航太科技集團層面來看,抓品質和可靠性的方法有集智攻關、推廣最佳實踐、在更大平臺探索規律以及加強把關等,從而為品質和可靠性提供了強大支撐。 

  航太人才團隊向著國際一流邁進

  記者:載人航太任務實施以來,我們看到了一批批人才的不斷涌現,特別是年輕人才的成長非常迅速。在培養人才方面,航太系統有沒有“速成”的辦法?

  袁家軍:人才隊伍是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帶出來的,不會自動出現。帶隊伍本身也是有規律的,航太人才培養可以總結為五句話——

  一是工程實踐培養骨幹。比如説,一下子分來了2000名大學生,他們之間3年之後就會出現極大的不同。誰在工程實踐第一線得到了鍛鍊,誰的能力就會迅速提高。所以,我們現在的主任設計師一類的人才,都是在工程一線成長起來的,都屬於型號任務的“主力部隊”。

  二是長期積累培養專才。必須經過長期積累,才能吃透一個專業,掌握一個專業最核心的內容,成為真正的行家裏手。

  三是一專多能培養將才。在掌握專業的基礎上,還要實現多能,因為航太是複雜的系統工程。我們現在各型號的總指揮、總設計師,都是一專多能型人才,他們都是通過大工程鍛鍊培養出來的。

  四是艱苦礪煉培養帥才。實現重大技術跨越,必然包含無數挫折和汗水。航太帥才要有紮實的技術功底、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和高尚的人格,這需要在艱難困苦中礪煉而成。

  五是重德修身成就大家。這是人才培養的最高境界,大家的思維特徵、專業跨度、管理維度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但最重要的是崇高品德的養成。

  記者:人才的培養與國家航太成就的取得密切相關。對於此次交會對接任務和下一步更大規模的載人航太任務,我們準備好了嗎?

  袁家軍: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支高水準國際一流的航太人才團隊,現在正向這個目標快速邁進。尚志、張柏楠、楊宏、劉宇、荊木春等一批領軍性人才的涌現,都是在挫折和考驗中磨練出來的。我為我們的團隊感到驕傲。特別是與國際同行交流時,我會由衷地覺得我們的團隊“很厲害”。

  國家信任航太、支援航太,給我們非常多的任務,這是人才輩出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我們這代人難得的機遇。今年,我們將進行25顆衛星、20枚火箭的發射,居世界第二位,這令許多國家的同行感到羨慕。有這麼多的任務,也就意味著有這麼多的創新平臺。在這個廣闊的舞臺上,我們將會獲得無數的經驗、資訊和最佳實踐來豐富自己。

  我國第一次搞對接,就全程實況轉播,這在國際上是沒有先例的。如果説航太人要學會用放大鏡看問題、檢查自己的工作,那麼,這次交會對接就是全國人民、全世界拿放大鏡檢查我們工作。這是一種自信的表現,當然也存在風險,但是我們能夠坦然面對。對我們來説,不管外界如何評論,我們都要把工作做到極致。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