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神八發射任務4個關鍵詞 揭神秘面紗

時間:2011-11-01 13:20   來源:法制日報

  11月1日淩晨升空的神舟八號飛船,將要上演“驚心動魄”的一幕:它要和已經在太空高速運作的天宮一號飛行器實現交會對接,成為一個組合體,而更為震撼的是這種對接是要實現“1+1=1”的無縫對接。

  目前,我國已經掌握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和空間出艙技術,一旦掌握了交會對接技術,就具備了建設空間站的基本技術和能力,為開展更大規模的航太活動提供了可能性。這是我國首次航太器空間交會對接試驗,公眾對其關注度之高,可想而知。記者今天就為讀者解讀關於神舟八號的關鍵詞,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關鍵詞之一——可靠性

  記者從有關航太專家那裏了解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航太器通過軌道參數的協調,在同一時間到達太空同一位置的過程稱為交會,在交會的基礎上,通過專門的對接機構將兩個航太器連接成一個整體。形象地説就是要兩個飛行器“撞得上,彈不開,撞不壞”。然而,兩個高速飛行的航太器在空間軌道上要實現準確會合,同時精度需控制在十幾釐米之內,其難度和風險可想而知。因此,可靠性成為交會對接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在今天上午介紹,無論是飛船本身還是運載火箭,為了實現更高的可靠性,都做了較大改進。“比如現在的飛船在前期具備57天自主飛行的能力基礎上,已具備停靠180天的能力。飛船電源發電能力提高了50%。還有,對降落傘系統和著陸緩衝系統也進行了技術上的改進。”

  關鍵詞之二——零窗口發射

  所謂“零窗口”,即指在預先計算好的發射時間,分秒不差地將火箭點火升空,不允許有任何延誤與變更。為了確保將飛船發射到與目標飛行器共面的軌道,神舟八號必須在天宮一號軌道面經過發射點後的一定時間內準時點火起飛,否則就需要消耗很多的推進劑來修正兩者之間的軌道面偏差。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測試站站長郭忠來對記者解釋説:“因為目標飛行器已經先於追蹤飛行器在空間軌道上運作,這就需要地面提前許多天計算並確定出追蹤飛行器發射時間。不能錯過,因為一旦錯過,發射時間就要向後推遲,還需要重新計算選擇。”

  “這次任務中,提前4小時才能將發射時間精確到秒。”武平説,隨著我國載人航太發射場能力的不斷提升,這種精確時刻的發射能夠實現。

  關鍵詞之三——載人技術驗證

  神舟八號雖然是無人飛行,但這次飛行將對未來的載人任務進行充分的技術驗證和準備。它與“神九”、“神十”一樣,都是按照載人要求設計的。武平説,“神八”上增加配置了圖像記錄設備和力學參數測量設備,能夠記錄下交會對接過程和飛船在飛行過程中的各種力學參數,有助於航太員地面訓練和評價飛船的載人力學環境。通過這次飛行,可以驗證改進後的飛船能否適應載人航太飛行的要求。

  這次“神八”將有形體假人隨之上天,相關科學實驗數據為明年即將和天宮一號進行交會對接的載人飛船提供佐證。有關專家特別向記者強調指出,只有神舟八號返回艙返回地面才能叫圓滿完成任務。若不能安全返回,對今後飛船是否載人會造成影響。

  關鍵詞之四——中外合作

  據介紹,涵蓋微生物、植物和動物等33種生物樣品將裝在40個有光照的容器中,隨神舟八號飛船遨遊太空。此次在飛船上進行的空間生命科學研究最大的亮點在於是中外首次合作。

  10月30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總體室主任設計師趙黎平介紹,2008年5月中德雙方簽訂了《關於在神舟八號飛船上使用德國培養裝置進行空間生命科學實驗的協議書》,明確了雙方的合作形式、分工以及重要的計劃節點。由德方提供生物培養箱,中方負責電源箱,開展17項生命科學實驗項目。其中,中方10項,德方6項,中德合作1項,涉及中方7家單位,德方6個大學。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