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載人航太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荊木春

時間:2011-11-01 07:59   來源:新華網
  對話載人航太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荊木春 

  神八發射,重在精準,難在精準。儘管已經成功地將7艘神舟飛船送上太空,但對於載人航太工程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荊木春來説,發射神八的壓力似乎比以往都大。

  10月31日,荊木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這次發射,不僅發射窗口是‘零窗口’,而且入軌精度還要做到‘零誤差’,難度空前!”

  改進上百項,可以説是一枚新研製的火箭 

  記者:此次發射神八的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與以前發射神舟飛船的火箭相比,有什麼變化?

  荊木春: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是長征二號F火箭的改進型,但基本可以説是一枚新研製的火箭。

  根據載人航太“三步走”的戰略規劃,交會對接是第二步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對火箭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載荷出現了變化,增加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二是入軌精度要求提高了。這促使我們對火箭進行了重新研製。

  研製中繼承了一期的許多技術和狀態,同時進行了許多改動,改進的項目總數達到了190多項,主要包括:更換了新的整流罩,採用了新的制導方式,電磁産品的更新換代等。即便與執行天宮一號發射任務的長征二號FT1火箭相比,改進的項目也達到了20項。

  為了確保神八精確入軌,火箭進行了週密準備

  記者:為了確保精確入軌,火箭進行了哪些準備?

  荊木春:針對這次任務的特點,火箭在操作程式、制導方式、技術狀態等方面,都進行了週密準備。

  在操作程式方面,一項比較大的變動,是將整流罩的扣罩方式由兩次扣罩簡化為一次。原來,在總裝廠房中,飛船和火箭進行對接後,在不加注狀態下進行扣罩,展開整體測試。測試後將兩者分開,然後進行飛船的加注,加注後進行組裝再扣罩。現在,由於飛船和火箭産品的不斷成熟,將第一次扣罩取消了。

  在制導方式方面,採用了迭代制導的方式,可使方法誤差大大降低。迭代制導是一種比以前的固定攝動制導更為先進的制導方式,在火箭沿著軌道飛向預定目標的時候,通過實時迭代計算的方式來不斷修正軌道,不斷逼近目標,從而確保實現最高的軌道精度。

  此次火箭的飛行軌道,要根據在軌飛行的天宮一號軌道確定。為了保證天宮一號軌道預測的精確,需要等到發射前4小時才能確定參數。而我們必須在拿到參數的兩小時內,據此確定火箭的飛行參數,並裝訂到火箭中去。與此前發射提前10多天就將參數裝訂到火箭中相比,時間顯得特別緊迫。

  火箭是既“強壯”又“脆弱”的航太産品

  記者:火箭的發射風險度極高。在準備過程中有沒有發現什麼問題?

  荊木春:對所有以前出現過的問題,我們都進行了“歸零”和舉一反三,將問題出現的機理搞清楚,並制訂出有效應對的措施。

  大部分問題的出現,都與産品品質相關。以火箭産品來説,大的部件有1000多個,元器件則達到三四萬個。一顆螺釘如果沒有擰緊,在飛行過程中被震松了就可能出問題,導致飛行失敗。所以,發射前我們要對幾萬個螺釘都進行仔細檢查。

  火箭的發射是“開工沒有回頭箭”,不容許出現任何失誤。在火箭飛行的約10分鐘內,停1秒鐘都不行。所以,每次發射我們的壓力都很大,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不能有一絲一毫疏漏。

  火箭是既“強壯”又“脆弱”的航太産品。説它強壯,有時在很多臨界條件下能完成任務;説它脆弱,有可能一個小問題、一個螺釘或元器件都可能導致失敗,千萬不能存在僥倖心理。

  批量化生産是適應高密度發射的必然要求

  記者:我們火箭的生産實現模組化了嗎?

  荊木春:在火箭産品中,我們提出了模組化、通用化、系列化的目標,這是一個逐步實現的過程。比如説,火箭中使用的感測器、測量設備等,都正在實現通用化。模組化、通用化、系列化是保障火箭的可靠性,同時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記者:高密度發射對火箭的研製、生産提出了什麼要求?

  荊木春:現在火箭每年發射的次數越來越多、頻率越來越高。10年前,可能一年我們的發射任務量只有三四發。從前幾年開始,我們進入高密度發射期,而且已經常態化。今年發射任務達到了20發,現在幾乎每個月都要發射,最多一個月發射了4發。産品的批量生産是必然的過程,從管理上、産品特性上必須適應這種高密度發射。

  與此同時,發射週期也大大縮短了。以前發射一枚火箭要兩三個月,現在往往不到一個月。以前長征二號F發射要準備60天,現在壓縮到了40天左右。從天宮一號到現在的神舟八號,就只用了1個月時間。(參與采寫記者:李宣良、白瑞雪、王經國、李惠子、黎雲)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