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神舟八號飛船發射現場親歷記

時間:2011-11-01 14:1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酒泉11月1日電(記者李惠子 王經國 周而捷)站在離發射塔1.5公里遠的空地上,眺望火箭,在寒風中注視3個多小時,等待點火剎那。

    空曠的衛星發射場上,神舟八號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組合體被100多盞聚光燈照耀,周圍燦若白晝。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目前唯一的載人航太發射場,所有飛船和大多數人造衛星,都從這裡發射升空。

    神舟八號飛船將與32天前發射的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雛形——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中國航太史上首次空間交會對接,這將為中國2020年左右建立空間站奠定關鍵技術基礎。

    1958年開始建造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位於巴丹吉林沙漠邊緣茫茫戈壁灘,也被稱為東風航太城。航太城近來熱鬧非凡:一車車科研參試單位工作人員和家屬抵達發射場附近。一位老婦從蘭州坐火車趕來,看望在航太基地醫院工作的女兒,同時到現場觀看神舟飛船發射。

    來現場觀摩發射的還有歐洲航太局和德國宇航中心的官員和專家。2008年神舟七號飛船發射時,俄羅斯宇航專家也曾現場觀摩。

    航太城內宇航東路上神舟賓館、飛天賓館、東風賓館均告“客滿”。中國載人航太工程各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等航太專家和工作人員雲集於此。世界大批媒體記者蜂擁而至,此次飛船發射和交會對接任務實施,將向全球電視直播。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家軍説:“我們第一次空間交會對接就現場直播,世界會用放大鏡來觀察。雖有風險,但我們坦然面對。”

    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是國際航太領域公認的技術難關。在近地軌道上高速運動的兩個飛行器,要準確測量位置和相互距離,最終嚴絲合縫地接合在一起,涉及大量極其複雜的技術。尤其是中國這次進行的無人空間交會對接,完全依賴飛行器自動控制以及地面遙控,難度更大。

    國際上的空間交會對接實踐已有300多次,遇到過很多波折,甚至發生過飛行器相撞事故。

    國際知名航太觀察家蒂姆羅賓遜在回復新華社記者的電子郵件中説:“中國首次交會對接採取無人方案,是與美國一開始就實行有人操縱的最大不同。無人交會對接顯然大大降低航太員的風險,但技術風險很大。”

    美國、蘇聯半個世紀前就已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崔吉俊期待與國外同行進行更多交流與合作。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已經接待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高級代表團和美國航太基金會代表團。明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計劃為國外發射兩顆商業衛星。

    目前正在運作的國際空間站將於2020年左右退役。如果中國空間站2020年部署成功,那時將可能成為世界唯一的空間站。

    未來10年裏,中國將設計在空間站進行的大量科學實驗,為食品安全、氣候變化等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尋求創新的解決方案。

    太空為人類提供了高度資源、微重力資源、超高真空資源以及幾乎無限的能源和物質資源。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航太産業高投入、高風險、高效益。目前很難精確測算航太産業創造多少産值和利潤。不過,美國、歐洲多家研究機構曾用不同模型和方法評估:航太領域的投入約能得到7至12倍的回報。

    伴隨著“20分鐘發射準備”的密碼,最後一批塔勤人員從發射塔架上撤離。觀摩發射的科研人員和家屬則顯得更加興奮,孩子們歡快地跑來跑去。許多人抓緊時間以遠處的火箭和發射塔為背景合影留念。

    “成功是差一點點失敗,失敗是差一點點成功。”發射中心禮堂前一幅標語這樣寫道。

    終於,火箭點火,空氣中撕裂般的轟鳴瞬間爆發,映照著一張張表情凝固的臉。即使心臟完全健康的人,在那一刻,也頓覺心頭“萬馬奔騰”。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