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神八:太空疾飛 可進可退可平移

時間:2011-11-01 09:06   來源:人民日報

解讀神舟八號飛船:太空疾飛可進可退可平移(圖)

  為交會對接而“生”,神舟八號無人飛船和以往的神舟系列飛船有何不同?主要關鍵技術又有哪些突破?

  前端加裝對接機構,以實現對接、長期停泊

  “神八之前的神舟系列飛船,是實現把人送入太空,短期生活後能夠安全返回,沒有交會對接的功能。”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五院技術顧問戚發軔院士説。

  他介紹説,在原有神舟飛船的載人飛船基本技術基礎上,神舟八號改進了作為載人天地往返運輸工具的技術,原來的功能都要有,更重要的是要和軌道上的目標飛行器對接上,並能夠長期停泊。

  “人到哪,能跟到哪。比如在太空停泊半年後,能夠脫離對接的飛行器,在地面控制下安全返回。”

  神舟八號為改進型飛船,全長9米,最大直徑2.8米,起飛品質8082公斤。

  神八仍然是三艙結構:推進艙、軌道艙和返回艙。它和以前的神七有什麼不一樣?

  “在外形、長度和重量上,兩者沒有太大的差別。”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説,“和以前一樣,神舟八號的返回艙空間按3人考慮,除了前面增加了對接結構和測量敏感器外,3個艙構型都一樣。”他介紹,以後的神舟飛船都將安裝對接結構。

  技術狀態改變超百項;不但可以往前飛,還可平移後退

  執行此次交會對接任務的神八飛船,雖然沒有乘坐航太員,但作為載人飛船,以及為後續神九、神十搭載航太員做技術試驗,技術上仍保持載人狀態。

  專家介紹説,為了迎接交會對接任務,神舟八號飛船在前期飛船基礎上進行了較大改進。在600多臺套設備中,一半以上發生了技術狀態變化。其中,新研設備約佔15%。

  改進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為具備自動和手動交會對接功能,新增和改進了一些設備;二是為提高飛船的性能及安全性、可靠性,對部分系統進行改進,飛船具有與目標飛行器對接後停靠180天的能力。

  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説,神舟八號更加安全舒適。因為需要返回地球,航太員使用的返回式坐椅著陸時需承受強大衝擊力。因此,相比神七,神八的坐椅有所改動,可以讓航太員著陸時感覺更加舒適。

  神八的一大技術亮點是,為了更好地完成交會對接,飛船不但可以往前飛,還具有平移功能。專家説,飛船上增加了平移發動機,可平移,也可上下運動;此外還有反推發動機,如果兩個飛行器太靠近了,飛船可以往後退一點。

  神舟飛船進入小批量生産時代,未來貨運飛船與天宮一號外形近似

  據張柏楠介紹,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使神舟飛船進入小批量生産、批量交付,而不再是此前的神舟飛船按型號下任務進行單件生産。

  載人航太工程空間交會對接任務需要研製生産兩個空間實驗室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其備份天宮二號,以及三艘飛船即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

  由於神舟九號、神舟十號與神舟八號的平臺狀態基本一致,加之如此高的研製生産密度前所未有,因此新的神舟飛船的研製進入組批生産管理的新運作模式,航太器批量生産成為現實。

  未來,為了給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建造和維持提供各方面的貨物設備補給,為整個載人航太工程提供物流支援,貨運飛船將出現在中國航太器的序列之中。

  專家説,有可能準備在天宮三號任務期間,發射貨運飛船和天宮三號對接,進行推進劑的補給。

  目前貨運飛船的研製工作基本上已完成了論證工作,目標是研製出一個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多功能貨運飛船,主要是給空間站補給燃料、人員的消耗物品,以及科學實驗設備等。

  “我們現在的想法,要做一個補給能力更強大的貨運飛船,減少今後載人補給飛行的次數,降低補給成本,擴充貨運飛船的概念和能力。”周建平説,貨運飛船構型將和天宮一號的外形比較接近。

  他介紹,未來發射貨運飛船,將使用起飛重量更大的火箭。(本報記者 余建斌 趙亞輝)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