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年輕一代”航太人:為了航太把愛情放一放

時間:2011-11-11 09:28   來源:解放日報

  當人們還依然沉浸在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的喜悅中時,不能忘記那群默默奉獻的航太人,特別是立下頭功的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的“年輕一代”。

  據了解,執行交會對接相關研發設計任務的上海兩支試驗隊約250人,其中40歲以下青年人164人,佔到總人數的66%,平均年齡36.84歲。正是他們“白加黑、五加二”式的拼搏和攻關,用16年的努力換來了讓世界為之喝彩的精彩一刻。

  神八曾運回拆卸檢查

  談起上海航太科技研究院的年輕人,對接機構研發設計的副主任設計師靳宗向告訴記者,負責此次對接機構設計的30人,平均年齡30齣頭。2004年從北京科技大學畢業的他,一到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就扎進對接機構的設計中,一幹就是7年,從戀愛、結婚到生子,人生每件大事都伴隨著對接機構設計的一步步歷程。他表示,神八與天宮成功對接的那一刻,是一生中最華彩的時刻。

  “今年春節年三十才回家,真有那麼忙嗎,岳父岳母都有點不相信了。”他笑道。航太人忙,卻忙得一絲不茍。去年11月3日,靳宗向等人在上海做試驗時,發現神九對接機構上的一個感測器捕獲信號沒出現,作為同型號的神八會不會有問題?當時,神八已經運抵北京處於待命狀態,北京方面表示,神八測試正常,但由於當時沒有給感測器拍照留存,無法判斷感測器兩個觸點的相對位置是否完全符合標準。他們當機立斷:神八運回上海重新拆卸檢查,經過幾晝夜的奮戰,解決了存在的問題。他説,絕不帶問題産品出院門,絕不帶疑問讓航太器上天,這是一條原則。

  十幾天排查出一滴膠水

  作為對接機構總裝的帶頭人,王曙群對對接機構的每個單機,甚至是機械組件的每個螺絲、每項指標都了然于胸。艱辛付出的背後,是對家人的深深歉疚。“加班是常態,不加班是例外,有時候按時下班回家反而沒飯吃,家裏已經習慣我不會準點回家了。”王曙群説。

  工作中,上千個齒輪、軸承和數不清的螺絲都要一一核準。任何一個工序都不能出現絲毫差錯,測試時每位參試人員都得保持警覺。王曙群清晰地記得,今年4月20日在測試組裝一個對接機構感測器時,信號在某個低溫點突然消失。開始認為是兩個年輕的操作人員,過度疲勞導致操作失誤。這是一個事關對接成功與否的大問題,試驗隊再次檢查,問題沒有出現。但他並未放鬆警惕,試驗隊隨後又反覆做了多次,故障果然重復出現了。王曙群馬上聯繫設計師,對電錶、插座等部件一一排查,但都沒有結果。“這時必須冷靜,和每一個參與設計和製造感測器的人員對話”。最後發現問題出在産品上,一名工作人員當時感覺一個螺絲不太牢固,就在上面多點了一滴膠水。就是這滴不顯眼的膠水,讓執著的航太人鍥而不捨的排查了十幾天。

  為了航太把愛情放一放

  “在這個年輕的團隊中,光棍可不止我一個”,承擔電源分系統任務的河北小夥田源告訴記者。他原本有份甜蜜的愛情,自從加入交會對接試驗隊後,經常北京、上海兩頭跑,女朋友最終選擇了放棄。田源説,“從開始的陌生到熟悉,再到今天的依戀,我已經深深的愛上了航太這份事業。”

  來自電源分系統的“80後”張瞡,為參與研製神八上的鎳鎘電池推遲了婚禮。“去年就訂好飯店,打算今年10月初在上海、常州、無錫三地舉辦婚宴。”張瞡説,“這是我第一次進酒泉基地,今年8月下旬進發射場後,工作一直就沒停過。幾番思量後,和女友商量延後婚期。幸運的是,女友和她父母很支援我”。

  任何一次對高難技術的攻克過程,也是一支科研隊伍的成長歷程。在這次上海航太承擔的交會對接任務中,一大批年輕人跟隨著老前輩成長起來,並成為骨幹力量,這是中國航太事業的驕傲。(見習記者 劉錕)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