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京飛控中心 火箭升空後的團隊默契

時間:2011-11-02 16:36   來源:人民網-科技頻道

  “10、9、8、……2、1、0,點火,起飛。”11月1日5時58分,隨著神舟八號火箭的成功發射,我們北京飛控前方6人報道組的工作暫告一段落,一直忙碌緊張的心也暫時可以放下。而北京飛控中心的工作人員,他們的忙碌才剛剛開始。

  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又叫航太城,從字面理解我們知道,這裡是負責航太器飛行的控制中心,好比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火箭在發射成功後,控制、變軌等多個操作都是由這裡完成。作為記者,我有幸能夠親眼見到這一過程。事實上,神八發射報道是我第三次走進飛控的指揮大廳,與前兩次的嫦娥二號和天宮一號發射一樣,火箭在發射成功後,這裡承擔者後期更重要的任務。

  每一次進入飛行控制大廳,一路上的安靜都還是會讓我驚訝。在這裡,除了大廳裏工作人員的指令,音響裏偶爾有各地的呼叫聯絡,很少能聽到交談聲,這與我之前想像的大廳一路繁忙的景象大相徑庭。

  此前在採訪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時曾聽説,一般衛星在飛行期間一共要經歷多種不同的飛行模式,飛控中心對衛星的控制指令多達幾千條!原以為像這樣繁多需要細心的工作,現場工作氣氛肯定比較緊張,操作指令眾多也會使大廳變得太過“熱鬧”,事實似乎截然相反。

  在這裡,從每一位在崗位上的工作人員的身上,你可以感受到的不僅是嚴謹認真、盡職盡責,在每一個個體和和個體之間,似乎有一種東西將他們聯結。那個聯結,叫做--團隊默契。

  是的,就是它,經由無數次與隊友的配合、協作而最終形成的默契,它讓這一切都井然有序。

  甚至,在和我們打交道最多、為媒體提供服務的兩位女幹事身上,我也感受了到它的力量。

  每一次的任務報道,幾十家媒體和我們提出的需求形形色色,不一而足,而她倆卻總是忙而不亂,事無巨細,張羅妥當。奇怪的是,只經過簡短的磨合,媒體似乎也感受到了這種力量,各自報道有條不紊。難怪媒體會被稱為航太報道的第八大系統。

  以我們人民網這次的報道為例,文字播報、視頻主持、攝影攝像、新聞編發、速錄校對、後期剪輯、技術保障、導播協調……多媒體時代的網路媒體報道,僅僅6人配置的天宮/神八報道北京飛控中心小組亦已悍然成軍。從天宮發射報道時更多的興奮緊張,經過磨合、總結和一次次方案細化,神八發射報道時的我們更多了幾分沉著和專注--每一個隊員都更加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也更清楚自己可以給隊友提供什麼樣的幫助,默契滋生,成果更豐。

  從10月31日晚上十點,我們踏著夜色出發,到11月1日淩晨六點多神八成功飛入太空,我們通過指尖與鏡頭,和人民網的網友又一次共同見證中國航太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在天宮和神八兩次總共不到24小時的報道期間,我們播發的消息近百條,視頻專訪近十人,文字直播數千字……

  感謝北京飛控臺前幕後團隊,感謝航太人!

  讓我們共同期待應對幾十小時後首次“太空之吻”時刻的到來。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