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一號發射:任務就在前方 盡己所能向前

時間:2011-09-26 10:58   來源:《新聞晨報》

  又是這個時間——國慶前後,成了重大的發射節點。這次是天宮一號,一個霸氣的名字,她將成為國慶62週年一份厚重的獻禮。

  為什麼發射時間會選擇在秋天?記得這個問題我還是在神舟五號發射前提出過,當時有關部門的回答是:酒泉最好的時光就是九月底十月初,此時的酒泉秋高氣爽、碧空如洗、視線極佳,利於火箭發射,也利於各方面的準備和回收工作。

  於是,2003年的神舟五號、2005年的神舟六號發射,成了我最忙碌的時段。那時的發射時間都是猜測,沒有準確的説法,一定要趕在火箭轉場前!趕路,直奔酒泉!

  至今,我還能憶起那個漆黑的夜晚。那是神舟六號發射前的幾天,國慶假期還沒結束,我和攝影記者王傑已經奔在了去酒泉的路上。飛機到了敦煌已是夜晚,為了能在第二天就趕到酒泉,我們定好了計程車,第二天的淩晨4點出發。

  衝出簡陋的旅館,撲面而來的寒冽讓人一激靈。我裹緊身上的大衣,但沒用,西北風像刀,似劍,能擊中人的軟肋,讓你失去抵抗力。漆黑的夜空像倒扣的鍋,靜極了的夜晚,我們跺著腳鑽進計程車,星夜兼程,一路顛簸著朝黑暗駛去。

  前方等著我們的是什麼?此行會順利嗎?我們能進入東風航太城嗎?能親眼看見火箭發射嗎?一路上,大家沒有交談,我們更憂心的,是未來。不過,讓我們稍稍安慰的是,此行是二赴酒泉,有了兩年前神舟五號的採訪經歷,我們交了一些朋友,熟悉了那個地方,也知道了發射流程,我們甚至備好了兩套方案,A行不通,還有B。

  於是,一番努力和折騰,我們又重新看到了東風航太城像海一樣起伏的蘆葦,遒勁不屈的胡楊,體驗著午間秋日,清晨大雪。當然,還有大批的名人、專家,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戚發軔……我們甚至順利地進入發射現場觀看發射過程,王傑離發射的火箭僅2公里,拍下了大量精彩的圖片。

  費俊龍、聶海勝出發前的那個新聞發佈會,淩晨5點,大雪,衝過小戰士的哨崗進入發佈會現場後,我給後方要聞部主任秦嶺發了條短信:雪越來越大,我沒證,但進了發佈會現場,希望會順利。沒想到,秦嶺居然沒睡,回了我:放鬆,會順利的,多保重。原來,後方和前方一樣,無眠。

  此行不能説一帆風順,但,有波折,方顯能耐。

  想起了神舟五號,還是我和攝影記者王傑。所不同的是,直到發射後我們才見了一面,那時我們隔著酒泉的弱水河,我在東風航太城內,他在城外,我們發著短信,互通資訊,互相鼓勵,堅持到最後。那時,我們沒法預估每一步,但我們有衝勁,我們盡己所能,向前,向前。

  為什麼發射時間會選擇在秋天?事實上,無論選擇在哪個時間節點,發射都已是一個既定的必會圓滿完成的任務,這,才是答案。(楊海鷹)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