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航太強國邁進 未來空間技術任務繁密

時間:2011-11-22 10:44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中國現在還只是航太大國,而不是航太強國。真正要成為航太強國,路還很長,需要我們付出百倍的努力

  “在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第一次交會對接之前,非常擔心,手心裏捏把汗,從崗位人員到位到成功對接,十幾個小時的過程異常漫長。我們有擔心,也在情理之中,因為交會對接技術在航太領域裏來説具有很大難度。雖然我們做了這樣那樣的準備,但是地面驗證並不能代表整個空間工作環境,也就意味著存在風險。但是,我們首次交會對接非常圓滿、非常完美,500多項應對異常工況的預案一個也沒用上,這説明我們前期準備非常充分。”在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第二次交會對接前幾個小時,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楊保華接受了《瞭望》新聞週刊專訪。

  巨大的跨越

  從2008年10月7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投入到交會對接這項國家任務中開始,到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交會對接成功,在此過程中空間技術研究院也實現了巨大的跨越和發展。

  楊保華説,“首先是技術上實現了很大的跨越,交會對接任務屬於技術新、難度大、産品多的任務,所以這次交會對接的成功充分説明我們技術上作了比較充分的準備。”

  “除了技術上的跨越,我們還實現了産業化的跨越。”楊保華説,“3年多的時間裏,我們生産出了神舟八號到神舟十號三艘飛船。神舟八號不是之前神舟飛船的簡單翻版,而是建立了標準的天地往返載人運輸的飛船系統,以後的神舟飛船都將成為標準産品,這是一個大的完善和改進;同時,按照國家工程立項要求,我們實際上準備了兩個‘天宮’——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如果一號出現了什麼異常,二號作為備份便可及時補上去。現在,神舟九號和天宮二號的試驗都已完成,神舟十號也進入了測試階段。這種組批生産在過去是非常難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生産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幾年的鍛鍊,我們的隊伍也成長起來了,這是最寶貴的財富。”楊保華介紹説,在2008年神七圓滿成功之後,為了適應載人航太領域大發展的需要,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了載人航太總體部門。不到三年,這個部門已經由100多人發展到400多人,增加了很多高素質人員,大多是碩士、博士。過去是一支隊伍完成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的工作,現在變成了有多支隊伍同時運轉。

  比如,完成此次交會對接任務的有天宮一號研製隊伍和神舟八號研製隊伍;同時,神舟九號、神舟十號、天宮二號隊伍也在同時進行工作;此外,還有載人空間站隊伍,前期是論證,現在已轉入工程實施;還有一支載人探月的隊伍,正在進行論證工作

  交會對接任務確實鍛鍊了很多新人。因為有很多非常困難的試驗不斷的反覆,在這個過程中,隊伍也就成長起來了。如果非常順利的話,也許反而得不到鍛鍊。隊伍還是得靠實戰,實戰才能夠鍛鍊人。”楊保華總結説。 

  未來空間技術任務繁密

  “神舟八號回收完成之後,此次交會對接任務算是首戰告捷了。只能算是首戰告捷,因為明年神舟九號、神舟十號的兩次發射,有可能兩次都是載人飛行,我們壓力很大。原計劃神舟九號不上人,現在看來上人可能性比較大。”楊保華説,“但還得等神舟八號的技術評估完成後才能確定。”

  楊保華介紹説,未來五年,國家各部門對衛星的需求量是過去五年的3~4倍,對衛星的技術性能、品質、品種和研製週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載人航太和深空探測也先後開啟新階段,要實現重大突破和新的跨越,空間技術任務空前繁重,面臨著新的巨大挑戰。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按照國家整體規劃,要建立多種功能和多種軌道的,由多種衛星系統組成的空間基礎設施,與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形成完善、連續、長期穩定運作的天地一體化網路系統;要完成我國載人航太二期工程任務,建成短期有人照料、長期在軌自主飛行的空間試驗室,開展載人航太工程後續工作;要完成我國月球探測二期工程任務,實現月球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察,開展月球探測三期工程的前期研究。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了國家16項重大科技專項工程中的3項,要完成百餘個星船的研製任務,其中包括:載人空間站的研製工作將全面展開;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號、四號,軟著陸月球;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號、六號,既要落月,還要月面採樣;北斗導航系統完成二期工程,建成與國外先進衛星導航系統技術服務相當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楊保華説。

  楊保華分析説,下一步突破的重點,在於技術創新。“我認為,宇航能力建設可以分成三個要素:生産製造能力、品質和可靠性保證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生産製造能力就好比是打殲滅戰,哪些環節存在短板和瓶頸,就要堅決消滅之。2010年,我們實現14顆星成功發射,取得了年出廠、發射衛星數量首次“雙破十”的歷史性突破;而品質和可靠性保證能力則是打持久戰。航太領域不確定因素太多,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災難性事故,品質和可靠性是航太的生命,必須常抓不懈。‘十一五’期間,生産製造能力、品質和可靠性的保證能力的問題解決得比較好。在這個背景下,技術創新能力比較弱的問題就凸現出來。在準備交會對接任務的過程中,我們就感覺到很多技術儲備不足。實際上更早一些,包括北斗導航系統等,我們都幹常不順利,主要是技術大跨越讓我們感覺到了技術積累不足。”

  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的凸現,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過去生産製造能力落後,生産製造不出東西,掩蓋了技術創新能力弱的問題。現在解決了生産製造能力的問題後,技術創新能力由次要矛盾轉變為主要矛盾了;二是過去沒有這麼大,這麼難的項目讓我們幹。現在項目多、難度大,對技術的要求自然更高。”

  解決上述種種問題,其目的在於推動中國儘快成為世界航太強國。

  “中國現在還只是航太大國,而不是航太強國。真正要成為航太強國,只有到2020年,載人空間站打上去了、在月球上既能落了也返回了,全球導航系統建成了,幾個重大科技專項順利完成和實施之後,基本上就標誌著我們進入航太強國了。但是,這個過程路還很長,需要我們付出百倍的努力,任重道遠。” 

  “人才隊伍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

  “僅僅看明年,我們的任務也是很重的,加上神舟九號、神舟十號,我們準備了20余顆(艘)星船。先不説技術難度,光從數量來説,絕對壓倒別的空間器研製隊伍。”楊保華説,截至目前,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研製發射了百餘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8艘神舟飛船、1個目標飛行器和2顆月球探測器。“可以毫不誇張地説,經過40餘年的發展,我們已成為中國主要的空間技術及其産品研製基地,是中國空間事業最具實力的骨幹力量。”

  之所以有這樣的成績和實力,楊保華認為,擁有一支年輕的隊伍、一批優秀的人才,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最大的優勢。研究院目前共擁有博士794人,總體單位碩士以上學歷人員比例達到68%以上;國家“千人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取得了零的突破,新增2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新增2名“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院士和專家也積極發揮其在各領域的影響力,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立項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俄羅斯現在搞航太的年齡偏大,大都是60歲以上,美國的也大都50多歲,而我們的隊伍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非常年輕,這就是我們最大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也是事業發展的最堅實的基礎。”

  此外,多年來打下的良好的基礎,堅持創新的發展理念,富國強軍的精神鼓舞,也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迅速發展壯大的關鍵因素。

  楊保華介紹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是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誕生地。多年來,空間技術研究院一直是中國空間飛行器研製重鎮。從建院之初,研究院一直在走一條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空間事業發展之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認識到管理創新、體制創新與技術創新同等重要。

  現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在從一個傳統的研究部門向大型宇航科研生産聯合體轉型。在管理方面,當前我們的科研生産模式已經轉化為項目群管理、也就是多項目管理模式,集約資源,提高效率,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航太器研製的成功率;在體制方面,我們不斷調整組織機構,從原來只有一個總體部發展到目前五個總體部,適應了項目不斷增多,任務不斷加重的情況;在技術方面,時刻瞄準國際航太技術發展的最前沿,積極保持和發展在核心關鍵技術方面的優勢,先後開展了以載人航太與探月工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科技專項為代表的實施方案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工作,使研究院宇航系統技術整體水準明顯提升。“中國空間事業的發展應該實現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並重,這始終是中國空間技術發展的靈魂所在。”

  “作為‘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太精神的主要發源地,我們幾十年來履行富國強軍神聖使命的信念堅定不移。我們的發展始終從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出發,以保障國家戰略安全和引領空間技術發展為己任,在此基礎上發展宇航系統及航太技術應用産業兩大主業。‘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並不是一個宣傳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航太精神。”楊保華總結説。□陳澤偉 張萌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