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初吻”引來極端猜想

時間:2011-11-15 08:33   來源:環球時報

  神舟八號飛船3日淩晨與天宮一號順利交會對接,完成中國航太史上的第一次“太空之吻”,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個掌握這一關鍵技術的國家。有美國媒體宣稱,中國由此“加入精英太空俱樂部”。直播的視頻畫面將中國這出“華麗的太空秀”傳向全球,引發各種各樣的猜想。在一直排斥中國參與國際空間站的美國,有媒體問道,中國已在桌面上展示了實實在在的能力,這會促使美國取消技術封鎖、促成中美一道開啟火星之旅嗎?但消極的聲音更多,有美國議員對與中國合作發出警告。最聳動的説法來自美國最後一名登月宇航員尤金塞爾南,他公開對“中國將擁有月球”表示擔憂,並稱如果中國成為太空領袖, “將對西方文明産生重大負面影響”。

  世界聚焦“華麗太空秀”

  “太空對接讓中國實現巨大跨越”,這是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的標題。文章稱,中國3日淩晨完成首次空間交會對接,這是一大突破,為未來10年建立載人空間站鋪平道路。路透社説,神八飛船在340公里以外的太空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是這個崛起大國在太空建立長期載人立足點的重要嘗試。美國太空飛行網以“對接成功將中國推入精英太空俱樂部”為題寫道,通過神八與天宮一號的自動化對接,中國成功驗證精確導航和對接技術,這對中國10年內建立空間站的雄心至關重要,中國也因此加入太空探索大國的“精英俱樂部”。神八經過兩次對接將返回地球,天宮一號則繼續留在太空,等待可能載人的神舟九號光臨。

  “這是中國太空活動的偉大時刻!”德國國家宇航中心主任伊恩 沃納這樣評價神八與天宮一號的對接。德同《世界報》3日説,中國第一次在太空上演交會對接,世界上所有國家都看到了,數以萬計的中國人為此興奮和自豪。中國還首次與德國合作進行一系列實驗,開創新的國際合作歷史。2020年左右,中國將建立自己的空間站,中國正在開創新的太空浪漫故事。

  韓國媒體對中國的“太空之吻”給予很高評價,《朝鮮日報》將其稱為“華麗的太空秀”。韓國SBS電視臺報道稱,隨著此次太空交會對接的成功,證明中國已經掌握建設空間站的核心關鍵技術,中國也借此成為世界宇航強國。韓國《文化日報》3日以“中國太空交會成功,宇航迎來G2爭霸時代” 為題寫道,以前由美俄主導的空間站時代迎來新的強勁競爭者,與中國“太空崛起”形成對照的是,美國因財政困難決定2017年前不再試驗發射載人航太器。該報在另一篇報道中説,中國的太空計劃對外可以“弘揚國威”,對內則可以 “凝聚民心”。

  一些外媒特地報道了中國國內的氛圍。英國廣播公司説, 一向被認為較為保守的中國人這次對神八太空對接的描述非常浪漫,不同地區的報章都用上“接吻”、 “太空擁吻”之類的字眼,讓西方看到中國的太空夢想。美國“空間”網站則稱,第一次太空對接的成功在中國激發了愛情詩篇的創作靈感。

  不少媒體同時強調,美俄在40多年前就已實現太空對接,第三比第一和第二晚了很多。美聯社稱,從技術角度看,天宮一號的對接使中國處於美國上世紀60年代 “雙子座”項目時期的水準,但專家表示,中國的進展比這更大。 “俄羅斯之聲”説,中國載人航太計劃如同蘇聯和美國40年前的計劃,但明顯要快得多,一次飛行就能夠解決上世紀6次飛行的任務。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新聞發言人3日表示,當天的交會對接是在地球沒有太陽光照射時進行的。12天后的二次對接會考慮在有陽光的情況下進行。中國空間技術專家龐之浩對《環球時報》記者説,與美俄相比,中國的交會對接任務有所創新,天宮一號除了與神八對接,今後還會與神九、神十對接。此次任務採用的對接設備和測量系統等都屬國際先進水準。他還表示,太空對接是將來建設空間站的重要一步,而空間站是迄今為止人類全方位探測外太空最理想的平臺。

  “太空初吻能否促成中美火星之旅?”

  “中國太空初吻會促成與美國的火星之旅嗎?”當許多報道還在強調美國將中國排除在國際空間站之外刺激了中國的“發憤圖強” 時,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提出這樣一個“扎眼”的問題。文章説,隨著中國載人航太計劃的進步,多名太空政策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的技術能力預示著進一步的國際航太合作空間。奧巴馬總統的科技顧問霍爾德此前在國會聽證會上強調,中國2030年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屆時美國正準備進行首次火星之旅。這次探險預計耗資1000億至2000億美元之間,一國承擔費用過高,霍爾德認為與中國和其他國家分擔費用對美國有益。

  不過美國輿論中,反對聲音似乎更高。就在神八與天宮一號對接成功後幾個小時,美國國會舉行了一場聽證會,幾名議員抨擊白宮及美國宇航局與中國合作,稱技術轉讓大大增強了中國的航太和導彈能力。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監督與調查分委會主席達納羅拉巴克爾警告説,美國在技術上與中國合作 “不僅天真,而且危險”。共和覺議員沃爾夫表示,他對奧巴馬急於 “與中國開展航太合作、分享其他敏感技術感到擔憂”。他還強調,隨著中國航太計劃突飛猛進,美國太空優勢銳減。

  “中國會利用它的空間站主張月球的擁有權嗎?”美國bigthink 網站提出的這個問題得到一名“有來頭”的附和者——美國最後一名登月宇航員尤金塞爾南,他曾在 1972年l2月登陸月球70多個小時。據加拿大《環球郵報》報道,塞爾南2日對“中國將在返回月球的競賽中戰勝其他國家”表示擔憂。他説: “毫無疑問,他們(中國)正發展登月能力,可能在上面建立‘殖民地’,以利用月球資源。”他表示,中國距登月還有8年到10年, “一旦他們到達月球,實際上幾乎就擁有了月球,因為其他國家沒有計劃前往”。塞爾南還稱,如果中國成為太空領袖, “將對西方文明産生重大負面影響,特別是美國”。

  對於中美合作探索太空的可能性,中國時事評論員宋曉軍並不看好,他認為美國政府和國會對中國的態度不改變,中美太空合作很難説起。

  國防大學張召忠教授則認為美國和中國有可能、也完全有條件在太空領域展開闔作。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從歷史經驗看,如果你技術很差,美國只會封鎖技術,更別提合作:而如果你技術已經達到七八分,又能在某些方面彌補美國的欠缺,技術合作就有可能。冷戰時期美蘇雖然在軍事和政治上對抗,但航太技術水準接近,就不妨礙它們在太空梭和國際空間站方面的合作。現在奧巴馬要中止登月計劃,先登火星,但美國這方面技術剛起步,而且政府資金困難。如果國際空間站2020年如期退役,美國又沒了太空梭,到時候太空的唯一存在就是中國,美國和中國合作的可能性增大。但他同時強調,合作的前提必須是中國自己提高技術,有實力才能打破封鎖。

  “1萬輛坦克也無法獲得的國際地位”

  “美國與其懷疑中國,不如多與中國合作對宇宙進行深入探索。”英國智庫思想研究所所長克萊爾福克斯向《環球時報》記者提出這種觀點。福克斯説,美中不能複製美蘇太空競爭的歷史,否則只會複製更多愚蠢的錯誤。地球上已經有70億人口,人口激增帶來的龐大資源消耗及自然環境的惡化,已經讓全球人都從科幻電影和紀錄片中看到不少觸目驚心的例子, “向太空搬家”對於人類來説或許是遲早必須考慮的選擇,人類探索太空的任務還有很遠。

  太空探索眼前的現實意義在哪?美國《巴爾的摩太陽報》1日刊登美國航空航太協會執行理事查爾斯胡特納的文章説,航太技術的創新觸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數字電腦到CT掃描等。而且它更樹立了一種遠大目標,遠大的目標才能産生重大成就,激發年輕人的熱情,促進就業長期增長,這是美國未來成功所在。胡特納説,中國正在打造新的空間站,中國的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二號正位於距地球150 萬公里的拉格朗日L2點。相比之下美國宇航局雖然公佈了新的重型火箭計劃,但2017年前不會發射升空。美國必須加緊行動,必須目光遠大。

  張召忠説,航太技術的成效可以直接或間接反饋到民生,像美國的醫學、材料、軍工控制、通信科技之所以世界領先,與其太空技術的發達有很大關係。而且航太的戰略意義更是無可代替。使中國成為真正的航太大國,是製造1萬輛坦克都無法獲得的國際地位。太空技術的成果可以轉移到包括軍事在內的很多領域,民用航太市場的經濟價值也越來越大,這都是中國國家戰略的組成部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位不便透露姓名的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如果中國不奮起直追,就會和美俄等太空技術先進國家産生“時代性差距”。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