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中國航太事業跨越發展的精神力量

時間:2011-11-14 10:0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1月11日電(記者趙薇)交會對接火了“天宮神八哥”——北京飛控中心的總調度喬宗濤,因出現在鏡頭中的俊朗外表而被網友熱議。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個31歲年輕人的抽屜裏,長年放著兩種藥——咽喉片和健胃消食片。

  作為總調度,他要用響亮清楚的嗓音與所有的海內外測控站點和相關單位對話,咽喉片便是他保持嗓音的常用之物。而健胃消食片,則是這一久坐不動崗位的必備藥:“吃一頓飯要吃得很飽,因為不知道下一頓飯要到什麼時候。久坐不動呢,則是因為我不能隨便站起來——總調度一站起來,大家會以為出了什麼故障。”

  越來越年輕的中國航太人隊伍,以越來越多的形式詮釋著“奉獻”二字:嚴以自律、不斷求索、淡定心態、堅定選擇。

  對中國航太人而言,原應多彩的生活常被抽象為黑白。北京飛控中心指控室副主任王霞説,同事們和自己一樣,早已習慣了“5+2”“白+黑”的生活。軟體室年輕的工程師張偉在接到神舟八號任務後,做的第一件事是在辦公室支上一張床,“沒得説,以辦公室為家的日子又來了”。

  對中國航太人而言,輕盈的飛天夢註定要踏著步履沉重。為了能在更接近真空的環境下對鐳射交會雷達進行驗證,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的工作人員跑上空氣相對稀薄的高原進行實驗。海拔太高,車開不上去,人就背著設備一步步爬上去。在集團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主任程明記憶裏,那一天,只有沉重的喘息聲、腳步聲,卻沒有任何抱怨聲。

  對中國航太人而言,事業的光芒永遠抵不過情感的歉疚。為保證指揮隊伍成熟幹練,處置突發事件沉穩得當,飛控人員多是由已婚育的中青年人組成。“老人、孩子只能由愛人管,有時十幾天都見不上一面。”天地通信系統的高工陳偉玉説,工作間隙想起年逾九旬的父親,就止不住的內疚、擔心。

  風光無限的航太事業的背後,是常年超負荷的工作,是常人無法想像的困難與壓力,是必須站得高、看得遠、走得快的緊迫感。

  一次次超越了時間的中國航太人,也被時光的風霜,染了鬢髮。

  33歲即成為我國載人航太工程飛船系統副總指揮,38歲擔任總指揮,45歲出任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副總經理,主管宇航業務……被稱為“航太少帥”的袁家軍,人生的每一步,都與我國航太事業的跨越發展密切相關。這次出現在交會對接任務現場的他,兩鬢已然斑白,激情卻依然如初。

  憶及每次發射的壓力與喜悅,火箭系統總指揮劉宇在空蕩蕩的會議室裏無聲地哭。或者對於歷經坎坷與輝煌的航太人而言,再鹹的淚水也流不盡經年的雜陳五味。

  而更多的航太人,為中華逐天的腳步奉獻了全部。

  在發射任務頻繁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直保持著這樣的傳統——每次重大發射前,各試驗隊的科技人員都要到東風革命烈士陵園祭奠先烈。

  3萬平方米的東風革命烈士陵園長眠著自1958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組建以來為中國航太事業獻身的13位將軍、685名官兵和科技人員。

  地處巴丹吉林沙漠邊緣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距離最近的城市酒泉市240公里,這裡地勢開闊,人煙稀少,乾燥少雨,年均滿足執行任務氣象條件的天數超過200天,擁有優越的試驗條件,也註定了工作生活環境的艱苦。

  一代又一代航太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獻青春、獻終身、獻子孫”。

  不浮躁,才能堅守平淡;不計較,才能樂於奉獻。

  正是擁有不為私心所擾、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物欲所惑的淡定心態,越發年輕的航太人隊伍,才這般甘於寂寞,全心守護著中國航太事業大舞臺。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