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八號

時間:2011-10-31 10:34   來源: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網

神舟八號飛船示意圖

  神舟八號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個。

  神舟八號,無人飛行器,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個,也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進入批量生産的代表。神八將採用“長征二號”F/G火箭來發射,約2011年10月發射。2011年8月18日,“攜手神八交會夢想”大型公眾徵集活動啟動儀式開始徵集“平民夢想”,徵集到的夢想經篩選後將有機會搭載神舟八號飛船遨遊太空。

  神八與天宮對接

  神舟八號下月與天宮一號對接組裝成空間站雛形  中國29日晚在西北戈壁成功將無人太空實驗艙天宮一號送入低地球軌道,在相繼實現航太員上天、太空行走之後,為建設探索太空的前哨——永久載人空間站邁出關鍵一步。國家主席胡錦濤等中國領導人來到位於北京的航太飛行控制中心,目睹了這次非同尋常的太空發射。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改進後的“長征二號FT1”火箭完成了這次發射任務。   與中國此前發射的航太器不同,天宮一號不再是一葉孤舟,它安裝了幾個對介面,入軌後將等待一個月後發射的神舟八號無人飛船,在地面人員控制下首次進行空間交會對接。今後兩年內,中國還將發射神舟九號以及搭載宇航員的神舟十號,再與天宮一號對接,組裝成一個能容納三名宇航員工作和生活的空間站雛形。這將使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可以在地球軌道上長期滯留工作的空間站,對於探索宇宙奧秘、造福人類有著重要意義。   

  總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的天宮一號是一個兩節結構的圓筒形太空艙,內有一個約15立方米的活動空間。艙內安裝了太空長期生活所需要的食宿、鍛鍊、娛樂等設施。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張善從透露,天宮一號攜帶了高光譜相機,在軌期間將開展多項空間科學研究,包括探測中國農作物中重金屬的含量分佈、農藥殘留和病蟲害。此外,科學家還將利用天宮一號提供的微重力環境進行光子晶體試驗。光子晶體是可能替代半導體器件並引發資訊技術革命的一種新材料,在地球引力影響下,光子晶體很難進行大尺度試驗。   

  “在航太科技和太空探索方面的投入表明,中國正在成為一個世界強國。這是它不斷增長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的必然結果。”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資深戰略專家彼得辛格博士接受新華社記者郵件採訪時説。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説:“空間站可以提供地球上不具備的微重力環境研究和開發平臺。中國開展載人航太,建立空間站,目的是和平開發太空資源,讓太空資源為人類服務。”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愛好和平。中國空間站要成為世界科學發展進步的平臺,為人類太空探索作出貢獻。”周建平説。   

中國多次表示,希望與國際社會合作,共同開發太空。迄今,中國長征系列火箭已將美國、澳大利亞、巴基斯坦等國的20多顆衛星送入太空。中國的一名年輕志願者正在參與一項多國科學家合作進行的人類首次登陸火星模擬實驗。

  發射時間

  劉良棟透露,預計中國將在2011年11月發射神舟八號,而原計劃的發射時間要早于2011年。在神八之前要發射一個目標飛行器,並且該航太器是不載人的。如果發射成功,對中國航太事業來説將又是一個大的突破。   

  對於未來中國載人航太的發展趨勢,劉良棟表示,目前國家正在規劃之中。下一步是搞戰略部署,計劃在未來10到12年內完成。第三步就是建立空間站,希望能在2020年前實現。對於空間站的規模,中國仍在規劃、研究中。   劉良棟稱,未來載人航太的發展趨勢有兩個方向,首先是性能全面的大衛星,在導航、通信等方面實現高性能、高産值。現在有一些衛星的産值很大,例如通信衛星,在民用、軍用方面都有很大作用。其次是導航衛星的發展前景也很大。國家在“十一五”規劃裏,也把高解析度的衛星技術作為重點研究的方向。

  搭載平民夢想

  2011年8月18日起至9月10日,中國公民和全球華人都可以將自己的強國夢想、飛天夢想、綠色夢想等製作成文字、圖片或影音作品,通過騰訊網活動官方網站、中國航太網和微博等提交夢想。   徵集到的夢想經篩選後將有機會被儲存到特製的‘夢想晶片’中,搭載神舟八號飛船遨遊太空。   

  楊利偉也表示,儘管不是每個人都能進入到浩瀚太空,但通過參與活動,每個人的夢想都有了上太空的機會,希望通過夢想徵集活動能激發更多人投入到探索太空的行列之中。   中國第一位航太員楊利偉在8月18日舉行的“攜手神八交會夢想”大型公眾徵集活動啟動儀式上寫下了本次活動的第一個夢想:希望太空中能留下更多中國人的足跡,傳遞更多中國人的聲音,為人類造福。   

  重大的航太發射無疑是普及航太知識的機會。中國航太基金會秘書長張玉江表示,希望此次夢想徵集活動能進一步向公眾普及航太科學知識,在為促進我國航太事業發展營造更好氛圍的同時,也為提高國民科學素養貢獻一份力量。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