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六號

時間:2011-10-31 10:24   來源:新華軍事

再巡九霄——中國載人航太工程實現多人多天飛行

圖1: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轉場

    按照中央專委批准的載人航太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總體安排,在2007年實施工程第六次飛行任務,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航太員費俊龍和聶海勝執行本次航太飛行任務,在繞地球飛行76圈後返回。期間,地面指控中心通過生理遙測參數和回傳圖像及話音通訊,了解航太員的身體、生活和工作狀態。航太員監視飛船飛行過程中重要指令的執行情況以及飛船工況,並向地面報告有關情況和補發有關指令,進行相機和海事衛星終端試驗操作。

  任務執行情況簡介

  載人飛船和運載火箭在發射場技術區完成總裝、測試後,進入發射區加注推進劑。航太員乘組在發射前約2小時45分進入飛船。

    起飛命令發出後,火箭一級發動機和4個助推發動機同時點火,發射方位角103度。主要飛行程式為:火箭飛行約120秒逃逸塔分離,約137秒助推器分離,約159秒火箭一、二級分離,約200秒整流罩分離,約461秒二級主發動機關機,約584秒遊機發動機關機,船箭分離,飛船入軌。飛船進入傾角42.4度、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346.8公里的橢圓軌道。飛船建立軌道運作姿態,展開推進艙上的太陽能電池陣,對太陽定向,並在第5圈實施變軌,進入高度343公里的圓軌道飛行。
  
  載人飛船的主要返回程式是:在返回的前一圈,由地面測控站向飛船注入返回制動參數。飛船偏航調姿90度,軌道艙與飛船分離。再偏航調姿90度並制動進入返回軌道,下降至140公里高度,推進艙與返回艙分離,返回艙再入大氣層,穿越“黑障區”後進入主著陸場上空,按程式開傘減速,在下降至離地面約1米左右時,著陸緩衝發動機點火工作,返回艙著陸。艙內航太員確認著陸後,髮指令切掉主傘並及時與地面搜救人員聯繫。
  
  空中搜索直升機和地面搜索回收車輛對目標搜索定向。發現目標後,趕往返回艙著陸地點,協助航太員出艙,回收返回艙。
  
  軌道艙留軌飛行約半年,開展有關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應用試驗。 
  飛船上新增加了40余臺設備和6個軟體,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余臺,軟體82個,元器件10萬餘件,做出了4個方面110項技術改進。

  圍繞兩人多天任務的改進:食品櫃得到真正使用,通過水箱和單獨的軟包裝兩種方式準備了航太員用水。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濕度控制在80%以下。

  軌道艙功能使用方面的改進:放置了食品加熱裝置和食具等。軌道艙中挂有一個睡袋,供兩名航太員輪流休息用。軌道艙中還有一個專門的清潔用品櫃,航太員可以用裏面的溫巾等物品進行清潔。大小便收集裝置這次也是首次使用。

  提高航太員安全性的改進:對航太員的坐椅緩衝器進行了重新設計,使返回前坐椅提升後航太員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況。研製成功了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密閉快速自動檢測裝置。研製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産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潔艙門。

  起飛命令發出後,火箭一級發動機和4個助推發動機同時點火,發射方位角103度。主要飛行程式為:火箭飛行約120秒逃逸塔分離,約137秒助推器分離,約159秒火箭一、二級分離,約200秒整流罩分離,約461秒二級主發動機關機,約584秒遊機發動機關機,船箭分離,飛船入軌。飛船進入傾角42.4度、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346.8公里的橢圓軌道。飛船建立軌道運作姿態,展開推進艙上的太陽能電池陣,對太陽定向,並在第5圈實施變軌,進入高度343公里的圓軌道飛行。

  載人飛船的主要返回程式是:在返回的前一圈,由地面測控站向飛船注入返回制動參數。飛船偏航調姿90度,軌道艙與飛船分離。再偏航調姿90度並制動進入返回軌道,下降至140公里高度,推進艙與返回艙分離,返回艙再入大氣層,穿越“黑障區”後進入主著陸場上空,按程式開傘減速,在下降至離地面約1米左右時,著陸緩衝發動機點火工作,返回艙著陸。艙內航太員確認著陸後,髮指令切掉主傘並及時與地面搜救人員聯繫。

  空中搜索直升機和地面搜索回收車輛對目標搜索定向。發現目標後,趕往返回艙著陸地點,協助航太員出艙,回收返回艙。

  軌道艙留軌飛行約半年,開展有關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應用試驗。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