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三號

時間:2011-10-31 10:26   來源:新華軍事

  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我國研製的神舟三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神舟三號在軌運作167 天,各系統工作正常,運作狀態良好,完成了預定的全部科學實驗和探測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這次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太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為把中國的航太員送上太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圖:神舟三號成功發射並進入預定軌道 

  一、任務執行情況簡介 

  神舟三號飛船于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大推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飛船按照預定軌道,環繞地球飛行了108圈。 

  飛船在軌運作期間在北京航太指揮控制中心的統一調度下,分佈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上的“遠望”一、二、三、四號航太測量船及有關地面測控站,對飛船成功地實施了跟蹤、測量與控制。 

  當神舟三號飛船環繞地球飛行第107圈到達南大西洋上空時,守候在那裏的“遠望”三號船向其發出了返回指令。飛船接受指令後,即由飛行姿態調整為返回姿態,返回艙與軌道艙分離,隨即制動發動機點火,推動返回艙穿越大氣層,在內蒙古中部地面成功著陸。 

  擔負飛船回收任務的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著陸場站,在陸軍航空兵部隊和有關部門的配合下,對飛船返回艙成功地進行了回收。科技人員在回收現場開啟返回艙,取出細胞生物反應器和蛋白質實驗裝置,對其實施了保護措施並送上專機運回北京。 

  飛船在軌飛行期間,各分系統和有效載荷性能穩定,運作良好,取得了大量寶貴的飛行試驗和科學實驗數據,圓滿完成了預定試驗任務。其中,飛船擬人載荷提供的生理信號和代謝指標正常,驗證了與載人航太直接相關的座艙內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證明這套系統完全能滿足載人的醫學要求。 

  神舟三號飛船在完成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任務後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準確降落,我國載人航太工程第三次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二、技術成就 

  這次發射的“神舟三號”飛船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與第二次飛行試驗相比,主要是增加了逃逸和應急救生功能。飛船具備待發段和上升段應急救生功能,完善了備份傘子系統;運載火箭具備了故障檢測和逃逸功能,控制分系統採用了冗余技術。 

  飛船裝載10項44台有效載荷設備,其中返回艙13件、軌道艙11件、附加段20件,以對地觀測和科學實驗為主,主要包括:卷雲探測儀、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地球環境監測系統、多工位空間晶體生長爐、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空間細胞生物反應器、空間環境監測系統、窗口組件、有效載荷公用設備等。飛船自主飛行期間,空間應用系統主要進行了材料科學和生命科學試驗,同時穿插進行部分光學遙感在軌測試試驗及地球環境探測和空間環境高層大氣監測儀器的試驗任務。留軌期間主要進行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卷雲探測儀和地球環境探測設備的光學遙感對地探測試驗,並進行空間環境高層大氣監測試驗。 

  飛船中安裝了形體假人及人體代謝模擬裝置、醫監設備和艙內輻射環境監測設備等,並進行了相應試驗。飛船上裝有的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太員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 

  飛船在軌飛行期間,各分系統和有效載荷性能穩定,運作良好,取得了大量寶貴的飛行試驗和科學實驗數據,圓滿完成了預定試驗任務。其中,飛船擬人載荷提供的生理信號和代謝指標正常,驗證了與載人航太直接相關的座艙內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證明這套系統完全能滿足載人的醫學要求。飛船軌道艙繼續在軌運作,並進行多光譜對地遙感觀測和地球環境監測等空間科學和應用試驗。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有關負責人指出,神舟三號飛船的成功發射和返回,表明我國載人航太工程技術日臻成熟,為最終實現載人飛行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也表明我國利用飛船開展空間科學研究和空間資源開發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對促進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