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解讀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

時間:2011-10-31 09:44   來源:新華網

圖表:神舟八號將於11月初擇機發射。 新華社記者 王永卓 編制

  圖表:神舟八號將於11月初擇機發射。 新華社記者 王永卓 編制 

  神舟八號飛船即將起航、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即將拉開序幕之際,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30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對這次任務的意義、中國未來空間站的建設及載人航太工程的發展進行了全面解讀。 

  周建平,1957年出生,湖南望城人,國防科技大學固體力學專業博士,曾任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總體室主任,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總工程師。 

  “交會對接為空間站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記者:載人航太為什麼必須突破交會對接技術? 

  周建平:空間科學研究、開發空間資源等活動都是一個長期過程,離不開空間站平臺。載人飛船隻是天地往返的運輸工具,飛行時間短,有效載荷重量小,而空間站規模可以比較大,在軌運作時間長,是保證人類空間活動的最有效的空間設施。交會對接使得運輸工具和平臺得以聯接在一起,不僅能把人送進空間站,還可以用於貨物補給和空間站建造。更遠的航太活動比如登月、訪問火星,使用交會對接技術則可以實現方案優化、提高效率、降低風險和難度。 

  記者:對於載人航太工程的未來發展,掌握交會對接技術意味著什麼? 

  周建平:交會對接技術的掌握為中國建設空間站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們已經掌握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和空間出艙技術,一旦掌握了交會對接技術,就具備了建設空間站的基本技術和能力,為開展更大規模的航太活動提供了可能性。 

  記者:這次交會對接任務的難點在哪? 

  周建平:交會和對接是最大難點。首先,為了使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處於同一個軌道面,火箭發射入軌的精度要求比過去提高了三到五倍。第二,交會過程對測量、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保證“看得見、找得到”的精度,還要充分利用航太器軌道特點尋找能量消耗最少、最優化的控制演算法。第三,兩個航太器靠近後能不能“接得上”,從接觸、捕獲、緩衝到最終對接上,對接機構是難點。實際上,到這一步,神舟八號的使命才完成了一半,之後的組合體控制、飛船分離和返回同樣不容易。 

  記者:如何看待這次任務的風險? 

  周建平:航太是高風險的事業,我們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通過保證方案的正確性、研製過程的科學性、實驗驗證的充分性和品質保障的有效性來控制風險。同時,在飛行過程中我們要能夠應對風險、化解風險,因此設置了各種意外情況下的預案。這也是這次任務中最複雜的工作,因為方案最終只有一個,但預案不可窮盡,我們必須儘量設想各種意外情況並制定應對措施。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