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之吻”掌控者平均年齡31歲

時間:2011-09-28 14:24   來源:《新聞晨報》

  北京飛控中心指揮大廳,是天宮一號發射後天地溝通的唯一紐帶。 晨報特派記者 楊育才 現場圖片 

  明天晚上,備受矚目的天宮一號即將從酒泉發射升空,在太空中靜候“神八”的到來,完成中國航太史上的首次“天宮之吻”。升空後的天宮一號與“神八”將通過唯一的一條天地紐帶和地面溝通,這就是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天宮一號和“神八”的交會對接,也將由北京飛控中心指揮完成。 

  在世界三大航太飛行控制中心當中,北京飛控中心是最年輕的;同樣的,在北京飛控中心挑大梁的,也是世界上最為年輕一群航太人。 

  今天將最後一次全區合練 

  從北京市區驅車向西北行駛約半個小時,就能抵達北京航太城。我國載人航太和深空探測工程的“神經中樞”——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就坐落在航太城的中央。 

  沿著航太城內的一條主幹道兩旁,已經挂起了大紅的中國結,以及“奪取交會對接認為全面勝利”的標語。 

  走進飛控中心的指揮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正前方一塊20多米長、約3米高的LED大螢幕,螢幕下方,是四排共計90多個顯示工作臺。天宮一號發射升空並和火箭分離之後,其飛行控制的指揮棒就將完全由飛控中心接管。 

  北京航太飛控中心主任、交會對接任務測控通信指揮部指揮長陳宏敏昨天下午告訴晨報記者,北京飛控中心是中國航太事業的大本營,無論是布陣在三大洋的“遠望”號航太遠洋測量船,還是遍佈全球的路基測控站,包括地球同步軌道上的天基測控中繼衛星,所有構成全球測控網的上述基站,其指令都要從飛控中心發出,各基站接收的所有數據,也都要匯集到飛控中心。一旦出現意外,應急決策也在飛控中心産生。 

  關於航太飛控中心的作用,中國第一位航太員楊利偉曾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飛船是大風箏,飛控中心就是線。 

  飛控中心軟體室工程師于天一,負責天宮一號升空後的遙控指令輸入。他在接受晨報記者採訪時透露,和“神七”等飛船的飛控相比,交會對接的飛行控制更具有挑戰性。“交會對接需要同時遙控兩個飛行器,對接不能有絲毫偏差,對精確度和安全性的要求前所未有。” 

  今天上午,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還將進行天宮一號發射前的最後一次全區合練。 

  中國飛控“80後”挑大梁 

  “目前國際上能夠對載人航太器進行飛行控制的航太中心,只有美國休斯敦航太飛控中心、俄羅斯莫斯科飛控中心,以及北京飛控中心。”昨天下午,北京航太飛控中心主任陳宏敏介紹説,1996年組建的北京飛控中心,在世界三大飛控中心中是最年輕的。 

  不僅如此,在這座世界最年輕的航太飛行控制中心裏挑大梁的,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一群航太人。 

  于天一,飛控中心軟體室工程師,1980年生;喬宗濤,飛控中心指揮大廳總調度,1982年生;張宇,飛控中心軌道室工程師,1979年生。 

  昨天下午,接受晨報記者採訪的上述三位飛控中心工程師,平均年齡只有31歲。這一年齡,也正是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工作人員的平均年齡。 

  對於航太人的年輕化,飛控中心黨委書記劉清華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在執行此次交會對接任務的科技幹部中,一線操作崗位幾乎都是“80後”挑大梁,和歐美的同行相比,基本上要年輕15歲左右。 

  于天一還告訴記者,他參加的首次飛控任務,是2002年12月底的神舟四號發射。那一年,他才22歲。8年後的今天,于天一笑稱自己在飛控中心“算年紀大的”。 

  心理輔導為一線人員減壓 

  “每一條飛控指令,發送前都需要非常慎重,發送不及時或者錯誤,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畢竟,國外有過這樣的先例和教訓。”于天一告訴記者,關鍵指令發送前都需要復核,“那時全身的神經都繃得緊緊的。” 

  為緩解飛控一線人員的壓力,北京飛控中心還通過心理輔導訓練調節大家的情緒。 

  “請大家閉上眼睛,深呼吸、放輕鬆,思想進入到最讓你感到壓力大的那件事中……”在一次心理輔導訓練上,輔導老師引導一線技術人員調節情緒,緩解壓力。中心還建立心理健康檔案、組織專業人員成立心理輔導小組、特邀心理專家開辦輔導講座,對一線近700名官兵進行了心理測試、開闢《天地家園》網路專欄,為參試人員解疑釋惑。 

  北京飛控中心人力資源教育部長熊衛平告訴記者,近年來,飛控中心處於重大科研試驗任務密集期、“多任務”關鍵期,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都前所未有,一線技術人員面臨的壓力也可想而知。 

  在中心每逢重大科研試驗任務前,都會召開“千人宣誓大會”、簽發動員令、頒發崗位任命書、“戰前誓師會”,鼓舞參試鬥志、激發戰鬥豪情。 (晨報特派記者 楊育才 通訊員 謝波)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