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太技術造福大眾亟待破冰 制度創新是關鍵

時間:2011-10-24 14:05   來源:工人日報

  繼“天宮一號”圓滿完成發射任務後,即將發射的神舟八號及其歷史性太空“交會對接”依然是人們關注焦點。

  受此鼓舞,航空航太類科技公司近期表現活躍,民營企業助力中國航太科技發展的熱情也空前高漲,並有望帶動航太技術民用化向前邁進。

  有關專家表示,中國航太技術發展産業鏈仍有待完善,航太技術民用化“雙軌”制還有待制度創新。

  民用化成功“試水”

  據了解,隨著我國航太事業飛速發展,航太技術成果日益向産業轉化。十二五期間,我國航太航空産業戰略目標之一就是擴大航太民用規模。有數據顯示,美國空間技術産業化已創造超過2萬億美元鉅額利潤,。與此相比,中國航太産業2010年總收入剛剛步入1000億元大關,中國航太産業收入在全球航太業收入總額中僅佔3%左右。

  近年來,從“神一”到“神七”,中國航太技術應用已輻射到新材料、新能源、電腦、生物技術、精密製造等民用領域。在近日舉辦的“攜手神八交會夢想——中國航太面向全球華人徵集夢想”啟動儀式上,我國太陽能領域最早實現航太技術民用化的企業、中國航太事業合作夥伴四季沐歌太陽能備受關注。

  作為我國太陽能領域航太技術民用化最先“試水”的民營企業,四季沐歌總裁李駿表示,他們正在航太技術産業化應用方面做著積極有益的探索,希望此活動成為全球華人寄語中國航太事業的橋梁,同時激發更多年輕人對航太知識的渴望和對航太科技的探索,助力我國航太事業發展。

  “雙軌”並行遭遇瓶頸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項航太技術成果運用到國民經濟領域,民用航太産值已佔到航太總産值半壁江山,投入産出比也達1:10。但從實際情況看,航太技術民用化的“雙軌”運作還是遇到瓶頸。

  中國航太基金會秘書長張玉江表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航太技術規模化、産業化、民用化之路任重道遠。當前,航太技術民用化不能停留在資本運作層面,在體制和産業應用上需“雙軌”並行,既要有政府和國有軍工企業支援,也需活躍的民間資本、民營企業的參與,航太科技成果轉化需多元化投入及孵化。

  在上海和西安兩個國家民用航太産業基地,大型航太技術産業化項目還是以國有企業為主力,航太技術民用化雖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和較高市場回報,但普遍涉及政策禁入壁壘和技術二次開發,只有中國航太事業合作夥伴這種重量級企業才撐得起“冠名”和“研發”的雙重考驗和投入。更多活躍民間資本仍徘徊在航太技術應用之外。

  制度創新或可破題

  中國航太事業合作夥伴一直是各行業頂級企業爭奪焦點,入選企業無一不是業界翹楚。在太陽能領域,四季沐歌拔得頭籌,利用航太絕熱原理,成功推出“絕熱艙”技術,聚氨酯保溫層採用義大利進口設備一次發泡成型並添加美國霍尼韋爾綠色無氟發泡等材料,大大提高了熱水器的保溫時效。航太鍍膜技術在三靶鍍膜技術上再次升級,推出新一代紫色“航太管”,通過融入微量稀有金屬,改善膜層的分子結構,使熱水器在冬天也能最大程度吸收熱量。

  兩項航太技術成果的成功轉換和利用,為中國航太技術民用化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近年來,隨著“全球首臺物聯網太陽能熱水器”和“全球第一台綠色無氟全自動太陽能”的面世,四季沐歌引領太陽能行業走向一個新的高度,為行業發展開拓出嶄新的智慧藍海。

  有關專家表示,中國航太技術發展的産業鏈仍有待完善,航太技術民用化“雙軌”制還有待制度創新,在這個背景下,四季沐歌的成功經驗對我國航太技術成果民用化或具有很好的示範和借鑒意義。(曉漁)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