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航太技術大盤點:運載火箭能力誰更強?

時間:2011-09-28 14:17   來源:國際線上

  國際線上報道 中國執行載人航太工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即將發射升空。“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並不是實際意義上的空間站,而是太空試驗平臺,是未來載人空間站的實驗版。歷史上,獨立開發出空間站的只有蘇聯和美國兩個國家,它們都是首先研製發射實驗性的空間站而後再發射、建造實際意義的空間站的。那麼“天宮一號”與蘇聯和美國的實驗性空間站相比有怎樣的異同?我們從運載火箭能力、航太測控水準兩個方面來進行比較。

  運載火箭技術水準與美俄仍有差距

  蘇聯在1971年發射的實驗性空間站“禮炮一號”( Salyut1) 總重約18.5噸 ,美國于1973年發射的第一個環繞地球的試驗性航太站“天空實驗室”( Skylab)總重約77.5噸,而中國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重量約8噸。航太器發射重量的背後是各國運載火箭的技術實力的具體體現。

  蘇聯發射“禮炮一號”( Salyut1)所使用的是“質子-K號”( Proton-K SL-13)運載火箭,它具有將近20噸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而在1987年首次發射的“能源號”( Energy SL-17)運載火箭更是擁有超過100噸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目前俄羅斯主要使用的運載火箭是“質子M號”,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4噸。

  美國發射“天空實驗室”( Skylab)所使用的是“土星5號”運載火箭(Saturn V),它擁有118噸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並且曾經將9艘“阿波羅號”( Apollo)飛船成功送入太空,為美國登月計劃立下了汗馬功勞。目前美國主要使用的運載火箭分別是由波音綜合國防系統集團(IDS)設計的“德爾塔4”(Delta 4)和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宇宙神5”(Atlas5)。它們都是近地軌道運載能力超過20噸級的運載火箭。

  中國即將發射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選用的是“長征-2F” (CZ-2F)運載火箭,它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在8噸左右。

  發展航太事業、建設太空站,需要大推力運載火箭的支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運載火箭、第二個掌握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高空二次點火技術的國家,但是通過簡單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的對比,不難看出,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與國際先進水準仍有差距。

  航太檢測水準將隨新項目建成而大幅提高

  當運載火箭帶著航太器轟鳴著奔向太空的時候,才只是這一次航太活動的序幕。此時此刻,脫離了地球的火箭和航太器依舊被一隻無形的大手牢牢控制著,這只大手就是航太測控系統。

  對航空器的測控包括三部分:跟蹤、遙測、遙控。航太測控水準,是一個國家航太事業發展水準的重要標誌。

  中國航太測控網從1967年開始建設,目前已建成包括北京、西安、酒泉測控中心,多個地面測量站,海上測量船隊及卡拉奇等海外觀測站在內的功能完善的測控系統。但是與美國和俄羅斯的航太測控系統相比還是有不小差距。

  從硬體上來説,中國目前口徑最大的測控天線在北京,直徑為50米,而俄羅斯的“木星”測控系統的天線口徑為直徑70米,美國深空測控網的三個深空測控站也都擁有70米直徑的測控天線。此外美國還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直徑305米的阿雷西博(Arecibo)。

  硬體的水準直接影響的就是測控效果,中國目前的最遠測控距離是對2010年10月升空的“嫦娥二號”衛星進行的測控,距離是172萬公里。美國目前的測控紀錄是由1977年8月發射的旅行者1號(Voyager 1)無人宇宙飛船創造的,目前它已經遠離地球210億公里仍然在向地球定期發送報告,抵達地球時其信號功率大約只有一枚普通電子錶電池功率的200億分之一,得益於大口徑的測控雷達依然能被地面人員接收。更能代表美國航太測控技術水準的是2005年發射的“深度撞擊號”探測器。它在距離地球1.3億公里的地方經過地面遙控指揮準確撞擊了大小僅為6公里的坦普爾1號彗星上一個幾百米大小的區域。

  正視差距就是動力與目標。在時間上美國、俄羅斯等國家由於較早就開展了航太技術的研究,在客觀上比中國提前30-40年時間發射了實驗性的空間站。但在技術上,經過中國航太人孜孜不倦的努力,中國與美俄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2006年立項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研製成功後可以將中國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提高到25噸的水準,為今後的登月和國家太空站的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今年7月,中國成功發射“天鏈一號01星”之後又成功發射了“天鏈一號02星”。至此中國已經擁有二顆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中繼衛星被譽為“衛星的衛星”,是航太器太空運作的數據“轉机站”,可為衛星等航太器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有效提高了對航太器的測控覆蓋率。隨著明年喀什測控站增建的35米口徑天線的設備改造完成,以及佳木斯擁有的64米口徑天線的大型深空測控站的完工,都必將加快中國深空測控網的建設步伐,也將大幅提高中國航太測控的技術水準。

  美國和蘇聯的實驗性空間站是在冷戰思維下美蘇兩國太空競賽的“成果”。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是在按照自己的時間表進行著太空的探索。“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這是中國古人給宇宙的精準定義,裏面蘊含了深厚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而和平開發是中國人民長久以來對宇宙探索的最大夙願。(記者 臺林珍 特約撰稿人:張雨田)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