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一號”發射前夕 祭奠中國航太先輩

時間:2011-09-27 17:24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酒泉9月27日電 秋日的陽光無遮無攔地灑落,兩行鑽天挺拔的白楊夾著一條筆直的柏油路。路的盡頭,坐落著東風革命烈士陵園,一片寧靜。

  陵園裏盛開著無名小花,蒼翠的松柏林立四週。潔白的墓臺、黑褐色的墓碑,在青藍色天空的映襯下尤為醒目。遠處的群山靜默佇立。

  每一座墓碑上都有一顆五角星,經過多年的風吹日曬,有的已經褪色,但墓碑主人的精神與生命不會褪色。

  3萬平方米的東風革命烈士陵園長眠著自1958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組建以來為中國航太事業獻身的13位將軍和685名官兵和科技人員。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太城”,是中國組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性航太發射基地和中國唯一的載人航太發射場。

  開國元勳聶榮臻元帥的部分骨灰也安葬在這裡。他的墓周圍栽滿了沙漠特有的胡楊。他生前傾注了大量心血、親自指揮創建了這座航太城。他帶領第一代航太人,發揚紅軍長征的紅色精神,從血與火的戰場來到大漠深處。

  從元帥到士兵,他們躺在這裡,沒有職務大小的區別。

  工作人員説,早期建設時期,條件十分艱苦,安全保障差,犧牲的戰士很多。有的人入伍幾個月就犧牲了,一些人犧牲時只有二三十歲,“這樣的情況很多”。

  地處巴丹吉林沙漠邊緣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距離最近的城市酒泉市240公里。中心黨委書記王兆宇説:“當年祖國航太事業之所以選擇在這裡起步,一方面是保密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具有得天獨厚的試驗條件。因為這裡地勢開闊,人煙稀少,乾燥少雨,年均滿足執行任務氣象條件的天數超過200天,造就了優越的試驗條件,也註定了工作生活環境的艱苦。”

  陵園入口的碑文寫著:1958年,經黨中央、毛主席批准,基地第一代創業者,從祖國各地聚集戈壁大漠,建設中國第一個綜合導彈試驗靶場。從此,一代又一代航太人“獻青春、獻終身、獻子孫”。

  “東風烈士陵園,是新中國躋身世界航太大國奮鬥歷程的縮影。”碑文説。

  中國計劃本週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它既是交會對接目標飛行器,也是一個小型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將於在軌的兩年中,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進行交會對接試驗,這將為中國2020年左右建立空間站奠定關鍵的技術基礎。

  工作人員説,天宮一號上周運抵發射場後,各參試系統紛紛組織瞻仰烈士陵園,激勵參試人員傳承“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太精神。

  出烈士陵園一路前行,就是東方紅衛星發射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1970年4月24日從這裡發射升空,開啟了中國進入宇宙的旅程。

  當時的東方紅衛星重173千克,而本週即將發射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重8.5噸。

  巍然矗立的發射塔架如今銹跡斑斑、光鮮不再,1996年就已“退出現役”。東方紅衛星發射場已發射33顆衛星。

  “這裡的塔架奠定了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的基礎。”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工作了44年的型號副總工程師張新貴説,它連接天地,告慰著地下長眠的航太先輩。(記者李惠子 王玉山)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