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華媒:天宮實現大跨越 中國勇為人類航太接棒

時間:2011-10-10 14: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北京時間2011年9月29日晚21時16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太發射場,用“長征二號F”T1運載火箭,將中國全新研製的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升空。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中新網10月9日電 日本《中文導報》最新一期刊發社論説,9月29日21時16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發射升空,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跨越,中國在邁向空間站時代的同時,也顯示了為人類航太事業大膽接棒的勇氣和實力。 

  文章摘編如下: 

  9月29日21時16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發射升空,中國在邁向空間站時代的同時,也顯示了為人類航太事業大膽接棒的勇氣和實力。 

  全長10.4米的天宮一號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艙體最大直徑3.35米,比神舟飛船大了許多。11月初,神舟八號將在同一發射架上升空,在太空中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2012年底前,中國將陸續發射神舟九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由此,中國繼俄美之後,將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在美國太空梭全部退役、美俄減緩太空探索腳步之際,中國伴隨著國力上升而穩步推進載人航太事業。自1992年起步至今,中國載人航太工程取得了突出成就。在2011年完成首次交會對接任務後,今後將形成三階段發展戰略:2012年底前,完成無人和載人空間交會對接試驗,掌握飛行器空間交會對接技術;2016年前,研製發射空間實驗室,掌握空間站關鍵技術,開展相應的空間應用;2020年前後,研製發射核心艙和實驗艙,在軌組裝本體品質60噸級載人空間站,掌握載人空間站建造和運營技術、長期載人飛行技術,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可見,在中國雄心勃勃的載人航太事業中,天宮一號的發射和對接,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跨越,也是中國邁向空間站時代的開始。 

  最近,美國已表示2017年之前不會試射搭載載人飛行器的新型火箭;俄羅斯也表示載人航太不再是太空項目中的優先選項。而中國則連續發射了“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並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在美俄減少載人飛行計劃,國際空間站事業後勁乏力的情況下,中國的天宮一號開始向宇宙進軍,儘管不是由16國共同參與的現行國際空間站事業的一部分,卻顯示了兩層重要意義。一、中國是一個自力更生的國家,因為遭拒絕受排斥,中國才毅然啟動自己的載人航太計劃,其結果將使中國成為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二、隨著中國空間站計劃的起步,人類的航太事業看到了新希望,也迎來了有力的接棒人。 

  1958年,蘇聯將人造衛星送上太空後,美國總統肯尼迪曾警告説:“如果蘇聯控制太空,他們就能控制地球,就像幾世紀前誰控制海洋,誰就能統治大陸。”如此充滿冷戰時代思維特徵的推測,會不會出現在中國在太空探索中獲得突破性成就的今天呢?這將基於中美兩國各自的姿態和選擇。一方面,對於成功發射天宮一號和實施載人航太計劃,中國究竟是看做弘揚國威、展現民族自豪之舉,還是視為人類探索宇宙的整體事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美國究竟是選擇與中國展開空間競爭,還是太空合作:要麼與中國提升在太空領域的合作,要麼回到過去,像上世紀60年代與蘇聯競爭那樣與中國再來一次空間競賽。 

  事實上,中國的態度是明確的。正如中國人民大學金燦榮教授所述,“探索太空是一個大國對人類應盡的職責”;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更清楚表示:“我們要建一個開放的國家級空間實驗平臺。過去,中國曾為世界貢獻四大發明,未來在開發太空造福人類方面,我們期望能做出更多的貢獻。”外媒推測,隨著中國太空計劃按部就班地有序推進,也許用不了太久,世界就會看到中國人在太空站居住,並將紅旗插上月球。即使如此,中國仍需要把太空計劃看做一項造福人類的公益事業,而不僅僅是民族自豪感的來源,或是每年的國慶獻禮。 

  對於中國龐大的宇宙空間站計劃而言,天宮一號太空實驗室只是一個先遣兵,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天宮一號將與11月發射升空的“神州八號”實現對接,此後還會等待“神九”和“神十”飛船前來對接——只有三次都對接成功,中國的載人航太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才全部達成。一切還剛剛開始,但中國航太人走到了這個起點上,殊為不易。 

  今年7月,俄羅斯宣佈,打算在國際空間站的使用期限結束後,把它沉入大海。屆時,地球上空很可能只有一座空間站在飛行,那就是尚未命名的中國空間站。展望未來,現在運作的國際空間站將在2020年退役,而中國未來的空間站計劃于2020年左右建成,時間上的巧合將為中國空間科學發展帶來了契機。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勇於接棒,將成為載人航太的“新軍”。中國人的航太夢想將通過自己的努力實踐、在歷史的因緣際會中得到伸展。 

  未來人類航太事業的歷史將證明,中國人的抱負有多深,中國人的承擔有多重,中國人的能力有多大,中國人對世界的貢獻有多廣。這一天也許不會太遠,天宮一號成功發射,邁出了讓一個美麗夢想成為現實的堅實一步。(申文)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