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週報》:“天宮”織造中國夢

時間:2011-09-29 10:01   來源:《時代週報》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曾公開表示,“空間站是人類航太事業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它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航太國力。如果我們現在不去掌握這項技術,等到需要使用空間站時再來建造,就會落後了”。近年來,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射“天宮一號”給予了強烈關注。然而,由於各種原因,中國載人航太一直沒有獲邀參與國際空間站的合作。“天宮一號”如果能使交會對接技術獲得突破,也許,2020年我們能夠看到的是—只有中國擁有空間站。

  本報記者 張蕊 王鵬 發自北京、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11年9月29日,因為“天宮一號”,這一天註定被寫入中國航空航太史。

  近年來,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射“天宮一號”給予了強烈關注。然而,由於各種原因,中國載人航太一直沒有獲邀參與國際空間站的合作。“天宮一號”如果能使交會對接技術獲得突破,也許,2020年我們能夠看到的是—只有中國擁有空間站。

  一波三折

  為了保險起見,“天空一號”的發射日期從9月27日調整到29日,雖然這幾天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都是天氣晴朗,但是他們需要的是最合適的時機。

  每次到了如此的大任務期間,作為氣象方面高工的張海洋(化名)就特別謹慎起來,他的每一次判斷都將和整個發射時間的確定産生直接關係。

  計算出的數據與其他人的進行匯合,然後再對今後天氣狀況進行細微的判斷,再將結論提供給高層參考。距離發射的日期越近,他越是不敢掉以輕心。每天早上7點鐘起床,騎著自行車趕往單位,然後一直到深夜回家,吃飯全部工作餐。在27日,他還聽到同事調侃:“聽上面大領導説,馬上就是"神八",所以放假無望。”其實他也有了將神經繃緊到“神八”之後的準備。

  當發射場完成轉運之後,發射成功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天氣狀況—確保發射期間天氣狀況良好,不出任何問題。而在這之前,有導彈之父之稱的黃春平先生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從技術方面來講,我們在十多年前就已經掌握了相關技術,一般情況下不會出問題。

  近些天,很多相關人士都來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感受大任務前的緊張氣氛。其中有一群備選女航太員的影子,可惜她們如同神龍不見首尾,剛一齣現,很快就消失在眾人的視野中。在之後不久的時間中,她們將會成為世界航太關注的焦點。同樣,也有來自其他國家的外賓在28日這天到達航太城來觀摩。航太城的整個生活中心這幾天天氣碧空萬里,胡楊樹已經隱隱透出一圈圈的金色。街上還是沒有幾個行人,時有自行車鈴聲叮噹響起,外面看這裡的生活節奏極為緩慢而悠閒。

  外松內緊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正在緊張地準備隨時可能出現的狀況。“天宮一號”升空一個月後,將會和無人飛船神舟八號實行首次無人操作的對接試驗,並將在之後的兩年內陸續和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進行交會對接試驗,進一步為我國順利地建立自己的國際空間站打下基礎。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