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宇航專家分享空間站經驗 稱讚中國人走得更快

時間:2011-09-29 10:00   來源:國際線上

  1971年4月19日,前蘇聯用“質子號”火箭將世界上第一座空間站“禮炮1號”送入了地球軌道,從此載人太空飛行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在這一領域,作為軌道空間站建設的先驅俄羅斯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在中國即將發射“天宮一號”之際,本台駐駐俄羅斯記者專訪了俄羅斯宇航專家,分享空間站發射和建設的經驗。

  古柳京是莫斯科航太紀念博物館的一名資深宇航專家。自從2003年中國實現了首次載人航太飛行之後,古柳京就一直關注著中國在這個領域的進展,而即將升空的“天宮一號”讓他聯想起了40年前蘇聯發射第一個空間站時的情形:“當然,發射空間站的工作進行的很不容易。第一批宇航員甚至沒能夠登上空間站,因為當時飛船和空間站沒能夠完全對接。但是第二批宇航員完成了對接任務。這可以説是為人類空間站建設開創了一個歷史先河。”

  古柳京認為,“天宮一號”的發射絕不是空間站建設最難的環節,實現和飛船的成功對接才是關鍵所在。他説:“為了建設空間站必須保證能夠掌握準確的對接技術。沒有空間站和飛船的對接,宇航員在空間站裏的工作就無從談起。要知道當時的蘇聯在這方面走過了艱難的道路。因此中國建設空間站的首要任務就是實現成功對接。”

  眾所週知,宇航員一旦離開地球進入空間站工作,就會面臨著各種危險狀況。對此,古柳京自豪的表示,無論是在曾經超齡服役15年之久的“和平號”空間站上,還是已經運轉了10餘年的國際空間站上,極端突發情況仍舊只停留在理論上,至今沒有發生過重大事故,從而影響或中斷空間站的運作。

  “宇航員們在飛行前都會接受應對各種突發情況的訓練,比如某個零件出現故障、電腦程式失控、甚至發生火災等等。為此宇航員在升空前必須通過嚴格的考試。此外,空間站還有救援飛船隨時待命,一旦出現極端危險情況可以保證宇航員們乘坐該飛船同空間站分離後返回地球。”

  從前蘇聯的“禮炮”號空間站,到“和平號”空間站,再到現役的美、俄主導,多國參與的國際空間站,多位宇航員在太空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在談到人類建設空間站的意義時,古柳京形象的把軌道空間站稱作宇航員在太空的“家”。他説:“50年前當加加林第一個飛上太空時,我們就明白,飛船在太空中不可能停留太久的時間,主要是因為它的體積很小。而軌道空間站則不同,它是一個真正的‘家’。飛船可以來往于這裡,宇航員們可以在這裡工作、生活、甚至休閒放鬆。”

  從1961年第一個宇航員加加林升空到1971年成功發射“禮炮1號”軌道空間站,前蘇聯一共用了10年的時間。古柳京認為,如果“天宮一號”順利發射升空,意味著中國在前人的基礎上走得更快。他説:“中國即將發射‘天宮一號’,可以説是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中國在2003年實現了首次載人航太飛行,如果發射空間站成功的話,那麼中國人僅用了8年就完成了這樣的發展過程,這無疑是一大進步。”(盛晶晶、燕璽)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