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

時間:2008-09-18 09:59   來源:《太空探索》雜誌
  錢學森簡歷 


錢學森(1911--)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首任院長。

  1945年-1947年期間先後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副教授。

  1955年衝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他作為世界級的頂尖科學家,還被國際電工學會授予“小羅克韋爾獎章”,將他正式列入“世界級科技與工程名人”之列。

  20世紀三十年代,錢學森是馮-卡門組織的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航空實驗室火箭研究小組的重要成員。1943年和F-馬林納合作完成了研究報告《遠端火箭評論與初步分析》,為20世紀四十年代噴氣推進實驗室成功研製地地導彈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論基礎。這些導彈是後來美國採用複合推進劑火箭發動機導彈的先驅。在超音速及跨音速空氣動力學、薄殼穩定理論方面,錢學森對航空工程師理論有許多開創性的貢獻。他和馮-卡門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動理論為空間飛行器克服音障和熱障提供了依據,為高速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以他和馮-卡門命名的“卡門-錢學森公式”曾被用於高亞音速飛機的氣動設計。

  錢學森于1956年2月17日向中國政府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意見書》,最先為中國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並協助周恩來、聶榮臻籌備組建了火箭導彈科學技術研究方面的領導機構。同年4月起,他作為這一領導機構的成員,負責規劃與組建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他在20世紀五十年代初,將控制論發展成為一門新的技術科學--工程式控制制論,為導彈與航太器的制導理論奠定了基礎,對中國的火箭導彈和航太事業的迅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作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首任院長,帶領全院職工研製出我國第一代戰略武器,並依靠組織和群眾,在研製實踐中創建和發展了中國航太系統工程,培養了科技隊伍,制定了我國第一代導彈的技術發展途徑和步驟,並親自指導了我國導彈的設計和研製,協助聶榮臻元帥,使我軍具有了實戰的尖端武器,壯了國威、軍威,振了民心,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發展中國航太的成功之路。

  錢學森同志在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時,滿懷深情地談到了他一生的三次激動:突破重重封鎖,學成回到祖國;和焦裕祿及孟泰等人同列為無産階級知識分子;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工産黨。從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産黨”的真情實感。這也是他高尚品質、人格魅力、崇高信仰的具體所在。

編輯:陳寧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