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民

時間:2008-09-18 10:00   來源:光明日報

  任新民 1915年12月5日出生於安徽省寧國縣,中國導彈與航太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導彈總體和液體發動機技術專家。20世紀50年代起從事導彈與航太型號研製工作,在液體發動機和型號總體技術上貢獻卓著。曾作為運載火箭的技術負責人領導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曾擔任試驗衛星通信、實用衛星通信、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發射外國衛星等六項大型航太工程的總設計師,主持研製和發射工作。他多次立功受獎,1984年榮立航太部一等功;1985年,他作為項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榮獲“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等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9年和1990年,因在航太型號工程研製試驗中的成績突出,榮獲兩次航空航太部通令嘉獎;1990年,被批准為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992年,被評為航空航太部有突出貢獻的老專家;1994年,獲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1995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

  紅彤彤的“壽”字下面,坐著一位衣著樸素但精神矍鑠的老人,在深情的生日祝福歌中,老人面帶微笑,與鬢角花白的老伴兒一起接受著周圍人的祝福。2005年9月27日,是“兩彈一星”元勳任新民院士的90大壽,鮮花、燭光、歌聲將老人映襯得紅光滿面。此前,在南京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大樓裏,任老親自揭下自己青銅塑像上的紅幕布,微笑著接受了南理工在他90華誕之際贈送的一份最有紀念意義的生日禮物。

  當記者採訪任老時,在敬仰之餘又多了幾分親切:任老的衣著打扮、言行舉止樸實得如同鄰家大爺。這不禁讓記者想起了關於任老的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有一次,一個重要的航太專家會議在北京某賓館舉行。當任老身著藍色工作服,腳穿圓口黑布鞋急匆匆地趕到賓館時,卻被服務員擋在門外:“老師傅,你不能進去,今天這兒有個重要會議。”當聽説這個瘦老頭也是來開會的,服務員不相信地笑了。任老拿出工作證後,他們看到老人原是中國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才深表歉意地請他進去。這個故事也成了一段佳話。

  任老既是南理工的校友,又是學校的名譽教授,雖然最近幾年常回學校,但每次回來都會感慨學校變化很大。生日壽宴過後,任老和老伴虞霜琴相扶著走在校園裏,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學校的兵器館和專業實驗室,記者也就一路跟隨著任老完成了這次採訪。

  在接受記者採訪前,任老就坦言:“其實我沒什麼好寫的,我一輩子只幹了這麼一件事。”一股敬佩之情在記者心中油然而生:任老把一輩子的時間都獻給了國家,成了我國導彈和航太事業的創始人之一,為人卻如此低調。虞霜琴笑著告訴記者,老伴兒最怕拋頭露面,領導接見的時候,別人往前擠,他卻總往後靠。

  來到兵器館,看著陳列的各類火炮,任老停下腳步,回憶起研製長征一號時的艱難。任老告訴記者,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氛圍也不好。在進行運載火箭的試驗時,由於産品品質無法保證而使第一次試驗失敗了。當時周圍馬上就有人反對繼續研究下去,作為負責人,任老的壓力非常大。但他最後還是頂住壓力,使得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地把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了太空,《東方紅》樂曲響徹寰宇。在當年“五一”國際勞動節晚上,任老和錢學森等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接見,並被周總理譽為“中國放衛星的人”。

  當記者問起任老中國航太“總總師”的美譽時,他只是淡淡地説:“只是大家一時的玩笑而已,都已經過去了,現在是年輕人的天下。”老伴兒虞霜琴向記者講述了這個稱號的由來:1979年,任老被正式任命為中國試驗衛星通信工程總設計師。衛星通信工程涉及上千個部門,有上萬個人參與,每個系統都有一名著名的航太專家任總設計師,而任老是這幾個系統的總設計師,所以被譽為“總總師”。

  多年前,任老就大力主張我國及早發展載人航太技術,參加了我國載人飛船航太工作的全部立項論證工作,並擔任方案評審組組長。當記者提起了備受人們關注的“神五”、“神六”時,一向嚴謹的任老説,“神五”成就已經有目共睹,“神六”也已萬事俱備。

  和任老夫婦告別後,目送著他們遠去的背影,記者默祝任老伉儷永遠健康、長壽。相信此時此刻,千千萬萬的讀者,也會有同樣的祝福。

編輯:陳寧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