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發軔

時間:2008-09-18 10: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7日建議,要把航太工程育種納入載人航太及空間站計劃,協調利用好中國空間搭載試驗機會,為空間誘變機理和航太工程育種研究提供一個長期的科學試驗平臺。

  中國“2011年航太工程育種論壇”當天在北京開壇,戚發軔做主題報告時作上述表示。他説,在“十二五”期間及以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將發射多艘載人飛船、多艘貨運飛船和多個空間實驗室,尤其是中國空間站的建立,可為中國航太工程育種提供穩定、長期、高效的空間試驗平臺和有利保障條件,為中國航太工程育種技術及産業化的快速、穩固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這位資深航太專家介紹説,1987年至今,中國共進行包括“實踐8號”種子衛星在內共22次、1200多個品種的航太工程育種搭載試驗。據不完全統計,現已有70多個太空育種農作物新品種通過審定,200多個品係在農業生産中推廣應用。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擁有開發、利用空間資源和地面空間環境模擬技術的獨特優勢,積累有20餘年航太工程育種科研及産業化的實踐經驗和成果。目前,在北京建立空間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並在北京通州、甘肅天水與張掖、海南文昌等地建立航太工程育種選育、制種及種植推廣基地,還在全國各地建立各種類型的航太育種種植推廣基地100多個,推廣種植面積累計近2000萬畝。

  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航太器返回技術的國家,並與美國、俄羅斯等發達國家幾乎同時開始航太工程育種研究。戚發軔稱,“這是中國比較有希望躋身世界先進水準的領域之一,隨著中國空間實驗室、貨運飛船和空間站計劃的實施,我們完全有機會、有可能趕上甚至超過發達國家的水準”。

  航太工程育種又稱太空育種,它是集航太技術、農業技術、生物技術于一體的跨學科系統創新工程,其利用返回式航太器,通過宇宙輻射、微重力和弱地磁場等多種因素對植物、微生物的誘變作用,使種子産生變異,科研人員再從中篩選出需要的變異品種。太空育種較傳統育種的最大優勢是縮短育種時間,能在相對較短時間內,創造出大批優質種質資源,對緩解農作物優質種源貧乏、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孫自法)

編輯:陳寧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