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天與地 詳解“天宮一號”測控與通信分系統

時間:2011-10-03 09:54   來源:新華網

  9月29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王建民 攝

  天宮一號”順利飛入太空預定軌道後,如何與地面保持聯繫,如何與神舟飛船精準實現交會對接,如何了解航太員在太空的情況?據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技術專家介紹,人們要想通過視頻、音頻了解距地面350公里的“天宮一號”的情況,就要靠測控與通信分系統了。

  早在2003年10月15日,航太英雄楊利偉乘坐我國自主研製的神舟五號飛船成功飛天時,通過測控與通信分系統的圖像與話音設備傳輸,億萬人民觀看到他在神舟飛船內沉著冷靜地完成各種操作,聽到他清晰地報告在太空的感受。

  在此後的數年裏,測控與通信分系統不斷完善,在數次神舟飛船太空飛行過程中,人們可以通過此系統,借助安裝在飛船上的錄影機等設備,欣賞到從太空眺望地球的美景,聽到航太員與家人的對話,看到航太員在飛船內的空翻表演……

  “神舟七號”飛天后,人們目睹了航太員打開艙門,在太空中成功展開五星紅旗的全過程。在歷時半個小時的出艙活動中,人們看到的電視畫面就是依靠遠望號測量船和多個地面站,接力式地收發信號,再傳回祖國實現的。

  據了解,神舟飛船圍繞地球飛行時,一個地面站捕獲飛船的時間大約在六七分鐘時間。為了能讓太空傳輸下來的畫面、語音不間斷,地面站、測量船一個接一個地把信號接收下來。但即使這樣,包括借助國內外測控站、多艘測量船,我國對飛船的測控覆蓋率也只有約12%。

  記者了解到,從“天宮一號”開始,在神舟七號試驗的基礎上,這樣的接力格局被打破。要了解“天宮一號”的測控與通信分系統,必須理解一個新概念——中繼。

  目前,我國已經發射了兩顆中繼衛星,即天鏈一號01星和天鏈一號02星。中繼衛星被稱為“衛星的衛星”,可為中低軌道衛星、飛船等航太器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提高各類衛星使用效益和應急能力,能使資源衛星、環境衛星等數據實時下傳。一顆中繼衛星可以連續跟蹤目標飛行器50多分鐘,實現約40%的連續測控通信覆蓋。依託中繼衛星及相關地面系統的支援,可提供遙測遙控、語音、圖像及其他數據傳輸業務,監控追蹤“天宮一號”的各項活動,保證其在軌正常運作。

  要想實現“天宮一號”與神舟飛船在太空的成功交會,必須進行精準的測試與定位。中繼衛星離地球約36000公里,而“天宮一號”要捕獲離它最遠40000多公里外的中繼衛星,難度非常大。因此,在“天宮一號”的外側,可以看到一個“鍋狀”的反射面天線,直徑約1米,那就是中繼天線。通過中繼天線和配套設備,“天宮一號”可以捕獲並跟蹤中繼衛星,在中繼衛星的可視弧段通過中繼專用信道向地面傳輸數據;同時,又可通過中繼信道接收地面上傳的數據。

  要完成交會對接任務,“天宮一號”測控與通信分系統還增加了空空通信和相對測量設備。在交會對接過程中,當神舟飛船與“天宮一號”相距約100公里時,建立空空通信鏈路,同時開始相對測量。“天宮一號”把數據進行處理後發送到飛船,配合飛船完成自動交會對接。與此同時,飛船上的空空通信設備與遙控設備建立介面,向“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傳送指令。這樣就在太空中搭起了一座空中“橋梁”,確保交會對接任務能夠順利完成。

編輯:張維佳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