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艙:讓“天宮一號”飛得久、飛得穩

時間:2011-09-29 10:16   來源:新華網

  這是矗立在發射架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長征二F運載火箭組合體(9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秦憲安 攝

  新華網北京9月28日電(記者王敏、陳立)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即將飛入太空,在宇宙中遨遊。記者了解到,“天宮一號”上有兩個艙段:實驗艙和資源艙。實驗艙在驗證我國未來建設載人空間站方面肩負了巨大任務,也吸引了較多關注,相比之下,資源艙就不是那麼奪人眼球了,但是它所起的作用卻非同一般。

  記者從資源艙的研製單位、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獲悉,如果把“天宮一號”比作天上飛的鳥兒,那麼飛行器要像鳥兒那樣有力氣飛遍千山萬水並在空中變換各種飛翔姿勢,就得靠資源艙了。

  負責資源艙總裝的副主任設計師孫小珠説,資源艙的主要任務是為“天宮一號”的飛行提供能源保障,並控制飛行姿態,功能與神舟八號飛船的推進艙類似。

  “‘天宮一號’電源分系統的所有設備(太陽能電池翼)都在資源艙內,再加上艙內儲藏的燃料,這些都將為飛行器提供能量。”孫小珠介紹。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之間的交會對接步驟是先“交會”再“對接”,即先找到目標,然後靠近,最後完成對接。“天宮一號”上的導航與制導系統就是負責尋找目標,而系統中的控制力矩陀螺就是用來實現對正在尋找目標的“天宮一號”進行精確的姿態控制。

  “別看他們一個個都不大,卻非常重。”孫小珠透露,每個力矩陀螺也就一個裝A4紙的箱子那麼大,但重達50多公斤,而艙內安裝的設備單個重量一般都小于10公斤。“這些‘傢夥’雖然很重,但我們都是以非常高的精度將其安裝在艙內。用專業術語來説,每個陀螺的安裝精度都達到了4分。”4分即十五分之一度,也就是0.0667度。

  據了解,八院在2000年左右就開始對研製資源艙進行方案論證,2006年底開始初樣研製工作。在初樣研製階段,該院依據“天宮一號”資源艙的功能、特性,將其拆解結構熱控資源艙和電性資源艙,組織隊伍“兵分兩路”進行研製。這種拆解並非普通物理意義上的把“天宮一號”資源艙拆開,而是出於技術驗證方面的考慮,高效完成對資源艙的初樣研製。

  “研製的結構熱控資源艙參加力學試驗、振動試驗、噪聲試驗等,主要用來驗證艙段能不能在上天后經得起力學環境和熱環境的考驗;而電性資源艙則要參加一系列考驗艙內電子設備能否正常有效工作的試驗。”孫小珠解釋。只有在兩個艙的技術驗證達標後,才開始進入“天宮一號”資源艙的正樣研製階段。

  記者了解到,“天宮一號”資源艙還成功“減肥”:研製人員在艙段的結構部分用鋁-鋰合金材料代替傳統材料,為艙段成功減重10%以上。

  為什麼要減重,其意義何在?以神舟七號飛船作為例,該飛船的推進艙重約700公斤,而“天宮一號”的資源艙加滿燃料後預計重約1.4噸。“以前飛船就飛幾天,中途還會丟掉推進艙。”孫小珠説。“而‘天宮一號’將在軌運作2年,所以燃料必須加足。同時,它在天上一直與資源艙‘不離不棄’。這樣一來,減重勢在必行。”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