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一號”整裝待發 揭秘幾大猜想

時間:2011-09-26 11:21   來源:北京晨報

  地上一日天上16晝夜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顧名思義,就是那個在太空被追逐的目標,先行出發後遨遊于太空,等待著它的夥伴神舟飛船與之親密接觸。

  “天宮”,這是一個具有濃郁中國特色、寄託了華人無限憧憬的名字。實際上,“天宮一號”本身是一個空間實驗站的雛形,重8噸,人們都很熟悉的國際空間站重達450噸,因而這個8噸重的龐然大物到了太空中,可能要算是“小老弟”了。

  不過,國際空間站的大噸位是由13個艙組成的,而我國的“天宮一號”是兩艙“相伴”。對於“天宮一號”的模樣,人們已經並不陌生了,其模型從2009年的央視春晚第一次公開亮相後,其後更是在大型科技展覽上與公眾見面。它的主體為短粗的圓柱體,直徑比神舟飛船更大,前後各有一個對介面。兩艙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實驗艙由密封的前錐段、柱段和後錐段組成,實驗艙前端安裝一個對接機構,以及交會對接測量和通信設備,用於支援與飛船實現交會對接。資源艙為軌道機動提供動力,為飛行提供能源。

  “天宮一號”的設計壽命是兩年,要想維持生存,它的糧食——能源供給至關重要。近日,負責天宮一號電源供應的上海研發團隊透露了其中的一些秘密。“地上一天,天上一年”這種説法對天宮一號來説可能有些誇張,因為在太空中的它,每24個小時有著16個晝夜。大約每晝30分鐘,每夜60分鐘。30分鐘面對太陽的時間,就是天宮一號太陽能帆板發電的時間。

  在公開亮相的天宮一號模型中大家都會注意到,它有一對翅膀,太陽能帆板就附著在翅膀上,天宮一號會始終跟著太陽轉,角度保持在50至60度左右,這樣就保證了有足夠的日照可以“充電”。帆板發電時,一部分電量直接供給天宮一號,一部分電量則儲存在鎳氫電池裏,供黑夜時使用。 

  交會對接最怕“追尾”

  航太專家、《國際太空》雜誌執行主編龐之浩指出,“交會對接”是舉世公認的航太技術瓶頸,在國外載人航太活動早期,航太器在空間交會對接過程中就曾失敗。在太空中的空間實驗室和飛船都是高速運作的,時速達到28000公里以上,在對接過程中,如果計算不準,就可能發生飛船相撞事故。去年俄羅斯飛船在與國際空間站交會對接時,就沒有第一次成功,而是在經歷了一次失敗後,第二次完成了任務。龐之浩介紹説,“交會對接”中最令人撓頭的就是“追尾”了。在有人控制的情況下,一般發生重大追尾事故的概率要低,而在沒有航太員的情況下,就要靠地面引導和自動控制了。

  在過了交會對接這一關後,空間站還會面臨其他危險。龐之浩説,在空間站的運作過程中,最大的威脅將來自空間碎片,其次是空間站本身是否運作正常,另外,太陽活動等太空天氣也將影響空間站的運動。國際空間站都有作為救生艙的飛船長期停留,以備航太員逃生。

  航太員在太空中面臨的考驗也不少,暈頭轉向、噪聲、失重超重等等,還有可能被食物、糞便嗆到,怎麼刮鬍子等等。“國際空間站就曾鬧過糧荒,後來解釋説前一批航太員太能吃,後續的供糧卻沒有跟上。”

  神舟三姐妹相繼會天宮

  據了解,我國在發射“天宮一號”後兩年內,將相繼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如果天宮一號發射成功,將標誌著我國已經擁有建設初步空間站,即短期無人照料的空間站的能力。2015年前,再陸續發射“天宮二號”、“天宮三號”兩個空間實驗室。按照規劃,我國真正意義上的載人空間站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曾透露,在中國的載人航太“三步走”計劃中,我國最終要建設的是一個基本型空間站,它的規模不會超過國際空間站。基本型空間站大致包括一個核心艙、一架貨運飛船、一架載人飛船和兩個用於實驗等功能的其他艙,總重量在100噸以下。其中的核心艙需長期有人駐守,能與各種實驗艙、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對接。具備了20噸以上運載能力的火箭,才有資格發射核心艙。

  為此,我國在海南文昌新建繼酒泉、太原、西昌之後的第四個航太發射場,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品質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衛星等航太器的發射任務。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