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一號”設計壽命

時間:2011-09-22 10:58   來源:浙江線上-錢江晚報

  神秘的“天宮一號”到底長什麼樣?它什麼時候開始研製的?發射的意義是什麼?多少人為它付出了努力?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科研四部部長、高級工程師葉勳,對這些問題心裏最有數,作為中國載人飛船和空間實驗室副總指揮,他全程參與了“天宮一號”的研製過程,並將直接參與指揮發射。

  今年剛滿46歲的葉勳,是浙江人,老家在義烏,父母世代為農。20多年前,葉勳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國防科技大學,畢業後進入上海航太局工作。他親身經歷了7次發射神舟系列飛船的前前後後。

  在航太城,葉勳非常爽快地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從運輸到發射,環環做足功課

  記者:“天宮一號”馬上就要發射,對中國航太意味著什麼?

  葉勳:我們每一次發射,都必須完成大量技術突破。比如,“神五”實現載人飛行,“神七”宇航員出艙,飛船先後進行了200多項改進。“天宮一號”發射也是如此,它將檢驗我們接下來要進行的“空中交會對接”技術,事關空間站建設,意義重大。為保證發射,發射場設施設備系統升級改造已達66項,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共進行了近170項技術狀態更改,來滿足交會對接。

  一些看似不重要的非技術細節,也是關鍵點。為了讓“天宮一號”經受長途跋涉的考驗,安全抵達發射場,研製團隊在運輸細節上可謂做足了功課。“天宮一號”塊頭超大,使用了迄今為止最大的包裝箱,還專門給它設計了一個內部減震系統、溫控系統。

   “天宮”的設計壽命是2年

  記者:上海航太局在“天宮一號”裏主要負責哪一塊?

  葉勳:“天宮”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我們主要負責電源分系統、對接機構分系統、資源艙的結構和總裝,以及測控通信分系統的設備研製。“天宮一號”共有3項比較新的技術,我們就有兩項,這對我們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天宮一號”的設計壽命是兩年,在兩年時間裏它要和“神八”、“神九”、“神十”對接,電源系統是關鍵,電源系統要提供能源,沒有電能,所有的太空飛行器就是一堆太空垃圾。我們搞“天宮一號”、“神八”電源系統的有四五十人,採用了不少新技術、新材料。

  我們用在“天宮一號”上的對接機構,目前世界上,除了俄羅斯就是我們的,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空間機構,技術難度大。“天宮一號”發射成功僅僅完成了一半任務,只有跟“神八”對接成功,我們才能松一口氣。

  “天宮一號”從2006年就開始研製

  記者:“天宮一號”從什麼時候開始研究的?

  葉勳:“天宮一號”從2006年開始研製,一直到現在,整個過程從方案設計、初樣到正樣,通過了大量的計算、倣真和地面各種試驗的驗證,全力做到可靠和安全。打個比方,我們先假設某一系統失效,然後列出幾種可能導致失效的故障,每種故障的原因是什麼,一層層查下去,到單機,再到部件、零件,任何一件産品都要考慮進去。

  只做到這點還不夠,我們還要反過來想,比如一個零部件的失效可能對系統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有可能出現什麼樣的問題,應該制定怎麼樣的應對措施。

  在産品研製的全過程,只要是能想到的,驗證試驗能做的,我們都要去做。“天宮一號”要進行地面運輸,我們就要考慮運輸過程的震動、剎車會不會對它有影響;在起吊時有加速度,我們也要驗證這種過載能否承受。我們儘量模擬火箭發射和太空環境做驗證,在振動、噪聲、真空、高低溫環境下做,如果地面做不了,也要進行倣真計算驗證。

  等我們老了,要對自己有個交代

  記者:做航太的,給人一種很神秘的感覺,是這樣嗎?

  葉勳:其實幹航太事業的也是普通人,我們單位很多80後的年輕人,他們已經能挑大梁了。幹航太很辛苦,航太事業是一個大系統,對每個人的要求很高,每個環節都有時間節點,有時候每個環節要精確到分鐘,所以我們加班加點是常有的事。

  對很多年輕人來説,既然選擇了這個事業,就得有奉獻精神,需要家人的支援,很多人最後能堅持下來,主要是有一種為國家強大而奮鬥的使命感。等我們老了,回想這段經歷,會對自己説,我參與了中國最重大的航太工程,對自己也算有個交代。

   兩個8噸重的物體

  以28440公里時速無縫對接

  “跟楊利偉乘坐的‘神五’比,‘天宮一號’的艙內環境要舒服多了。”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科研四部部長、高級工程師、中國載人飛船和空間實驗室副總指揮葉勳,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説。

  “天宮一號”的名字讓人聯想起《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大鬧天宮。“天宮”是中華民族對未知太空的通俗叫法。雖然“天宮一號”實際上就是中國空間實驗站的雛型,但它擔負了中華民族載人航太工程最為關鍵的一步。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