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 聞 | 視 頻 | 最新消息 | 三大議題 | 三大亮點
各方聲音 | 惠臺措施 | 圖 片 | 座談簡介 | 日程安排 | 朱家角鎮概況 | 兩岸農業交流20年
  首屆“兩岸鄉村座談”活動 -- 要聞

在希望的田野上——臺灣農民大陸創業記

時間:2009-05-08 16:14   來源:新華網

 

  “我先民仍冒險而進,剪除荊棘,備嘗辛苦,以辟田疇,成都聚,為子孫百年大計者,其功業豈可泯哉!”這是連橫先生在《臺灣通史》中對明清時期閩粵 先民涉險渡海,赴臺開墾歷史的記述。

    物換星移,他們的後人再度跨越海峽,隨著近年來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等惠臺農業政策陸續出臺,臺灣農民大陸創業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吸引許多臺商轉行投入農業。他們在大陸的山地海濱、田間地頭播撒下精緻農業、現代行銷的種子,儘管創業多艱,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在大陸一片片希望的田野上,寫下了一篇篇動人的創業記事。

    “我們離成功只差臨門一腳”

    四五月間,福建漳平市(永福)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裏處處飄著沁人的茶香。這裡的39家臺資企業中,種植高山茶的就有33家,面積達35000畝,是大陸最大的臺灣軟枝烏龍高山茶種植基地。

    臺胞李志鴻的茶園裏一片繁忙景象,採茶女用掌握的臺灣茶農技術熟練地採茶,臺灣來的制茶高手林志純則在加工廠裏忙忙碌碌。

    “預計今年永福茶葉産量將超過1000噸,將來還會更多!”李志鴻帶著記者參觀面積8000多平方米的加工廠,介紹著廠裏與臺灣完全同步的技術設備。

    出生在臺北的李志鴻,祖籍漳平永福。2004年底,他承包了家鄉的茶山,現在每年有近9個月都待在這裡。他説,因為永福是福建最大的高山臺地,地理條件堪與阿里山媲美,最適合種植高山茶。

    來自臺灣“茶葉之鄉”南投縣的謝東慶比李志鴻來得更早。13年前,他為了尋找適合種植臺灣高山茶的地點,在福建、廣東、海南等地進行了歷時一年的考察,最後選定永福鎮。後來,越來越多的臺灣茶農和制茶能手來到永福“安營紮寨”,常住臺胞現有300多人。2008年,永福被認定為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主打産業是茶業。

    農業尤其是種植、養殖業投入大、産出慢。對於這些臺灣同胞來説,離鄉背井到大陸山區創業,更是艱辛,也更需要堅持。

    “臺胞在大陸投資農業要實現規模效益,資金是最大的難題。”李志鴻説。由於農業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和兩岸銀行經營觀念的差異,農民創業園的企業很難從大陸銀行得到貸款支援。他説:“令人高興的是,我們的融資問題在當地政府的幫助協調下,很快就會得到解決!”

    在艱苦創業4年後,李志鴻的臉上終於露出燦爛的笑容:“我們離成功只差臨門一腳了。下一步就是要與大型經銷商合作,打開市場銷路。”

    “我們希望協助這裡的農民實現增值”

    在廣西玉林城郊一條公路兩旁,農田裏連片的塑膠大棚十分搶眼,這是海峽兩岸(廣西玉林)農業合作試驗區的一部分。春夏之交,記者走進臺灣農友種苗股份有限公司玉林示範基地,受聘的幾位當地農民正在大棚裏為臺灣絲瓜進行人工授粉。

    老農譚朝聲在這裡已經幹了不短的時間。他對記者説:“剛開始為臺灣老闆種地還有點不習慣。不過,這樣可以學到技術,還有報酬,很不錯。”

    臺灣農業合作社聯社在玉林創辦的寶鈿農業開發服務部,是試驗區裏第一家臺灣個體戶,和“農友”一樣主要從事育種開發和推廣。服務部駐玉林代表邱錫傑告訴記者,服務部在試驗區內租用了58畝地,有25畝已經種上了引種成功的新品種作物。

    “在玉林,我們不做大規模種植,而是培育優質的臺灣有機蔬果,再將品種和技術提供給當地農民,然後幫助他們銷售。”邱錫傑説,“廣西農村的大片土地,每年冬天都要空閒三四個月,我們希望協助這裡的農民善加利用、實現增值。”

    “現在最難的是推廣,如何説服這裡的農民種植我們的蔬果,要做很多細緻的工作。”年過五旬的老邱平時常常走訪當地農戶,跟他們談心,請他們品嘗自己引種成功的蔬果。他説:“我們從臺灣來到這裡當然是為了賺錢,但只有把好的品種和技術推廣給當地農民,帶動他們增收,才更有意義。錢要大家一起賺。”

    另一位在玉林投資農業的臺商楊鏗説:“我們不只是要賺錢,我們是來做事業的。”

    作為臺灣福昌企業集團的第二代,楊鏗來大陸發展已經十多個年頭,現在是玉林巨東福昌種豬研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這個項目總投資達1000萬美元,2007年進入玉林,全面建成後每年可出欄種公豬1.2萬頭,種母豬2萬頭,年可繁育肉豬36萬頭以上,可帶動周邊數十萬戶農民增收致富。

    記者在這裡看到,新建的十幾棟豬舍整齊排列在紅土地上,豬舍有著嚴格的功能分區。楊鏗還把福昌集團在臺灣使用的污水處理系統移植到這裡,不久還將建成母豬人工授精研究中心。

    獨自一人在玉林打拼的楊鏗沒有什麼嗜好,下了班就想好好睡一覺。他説:“公司還在草創階段,很辛苦,但有希望就有信心。”

    “我在大陸播種一首田園詩”

    在福建莆田市仙遊縣鍾山鎮,有一家名為“摩天嶺農業有限公司”的臺資企業,創辦人蘇啟洋、童來成和阮拓仁都是農業的“門外漢”。56歲的阮拓仁告訴記者,來仙遊臺灣農民創業園前,蘇啟洋做的是鋁門窗生意,童來成開餐廳,他是教授國標舞的。因為看好大陸農業市場,他們從臺中、高雄來到福建,做起了“臺農”。

    仙遊臺灣農民創業園現有投資農業的臺資企業23家,種植甜柿面積達23000畝,是大陸面積最大的甜柿品種引進示範基地。摩天嶺農業有限公司目前種植甜柿數千畝,今年就將挂果産出。

    豐收在即,童來成喜上眉梢:“甜柿的經濟效益很高,雖然生長週期長了點,但量産後一年內就可收回投資。”阮拓仁告訴記者,已經有很多人到府訂貨,包括不少從臺灣來的客戶,上周公司接待的一批就有一二十人。

    和他們仨一樣,在大陸投資農業的臺胞有不少是半路出家的。翁茂偉到武漢已經十多年,開過麵包店,做過汽車裝飾業,當過養豬顧問。2007年,武漢籌備黃陂臺灣農業創業園,他與另一位武漢臺商丁孝全一拍即合,把臺灣大湖的草莓産業移植到武漢。

    “我要做穿西裝的現代農民!”翁茂偉説,“我是農家子弟出身,對農業有特別情感。”

    1993年,林幸婉辭去了在臺灣宜蘭復興工商專校的職務,隨丈夫來到福州。3年後,她在永泰縣大樟溪畔興建了“千江月休閒農場”。2006年,這個福州首家臺灣休閒農場入選“海西最具潛力十大鄉村休閒遊景點”。

    “我剛來時,這裡還是一片荒山野嶺,交通很不方便。”為了實現夢想,林幸婉認真學習做一個農夫,到福州植物園拜師學藝,親自帶著工人墾荒山、做綠化、建農舍……

    “臺商忙種地”正成為一股新潮流。在江西吉安,一家在上海從事貿易的臺資企業承包了10萬畝地種樹;濟南臺商賴恒雄原本從事摩托車配件生産,但現在他只負責自己6家公司中的農業企業;上海臺商黃海伯多年前就宣佈“解甲歸田”“棄商從農”,修建了一座“大千莊園”,做起了“農家樂”生意……

    “我常説,自己是在大陸播種一首田園詩。”林幸婉説。她告訴記者,自己最喜歡到園地裏觀察苗木的生長,“因為它們欣欣向榮的成長力量,能鼓勵我繼續在這片土地上耕植我的事業”。

編輯:邵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