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 聞 | 視 頻 | 最新消息 | 三大議題 | 三大亮點
各方聲音 | 惠臺措施 | 圖 片 | 座談簡介 | 日程安排 | 朱家角鎮概況 | 兩岸農業交流20年
  首屆“兩岸鄉村座談”活動 -- 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與服務

大力推進“農技農資雙連鎖” 全面打造農業現代服務新平臺

時間:2009-07-16 15:51   來源:中國農技推廣協會

  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現代農業科技支撐,離不開現代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近年來,江蘇宿遷市農業局針對基層農技服務體系受改革震動出現網路鬆散、技術陳舊、動力減弱、裝備落後、人員不足等局面;農資市場放開,經營主體呈現多元化格局,農資産品魚龍混雜,品質參差不齊現象以及農民接收農業技術服務路徑出現梗阻等一系列問題,在構建現代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上作出率先探索,通過整合市、縣、鄉三級農技資源,組建宿遷市宿農農資連鎖有限公司(簡稱“宿農連鎖”),全面推行“農技農資雙連鎖”服務模式,即實施物技結合、連鎖經營,通過建設鄉村級網路終端,借助農資産品銷售渠道直接把實用技術送到農民手中,通過配套實用技術提高農資産品利用效果。借助這一全新的服務平臺,充分發揮農業部門自身的職能優勢,延伸服務“三農”的鏈條,加速農業科技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對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綜合生産水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起到了很好的推進作用。“農技農資雙連鎖”已成為當前全市農業科技推廣的最佳手段之一、最有效途徑之一,是對公益性體系的最有益補充。

  一  “農技農資雙連鎖”的成效

  1.“農技農資雙連鎖”為農技人員開展農業技術服務提供了全新的平臺。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對基層農技體系改革的不斷深入,原隸屬於農業部門的經營單位逐步被剝離出去,農業部門“技物”結合的技術推廣模式也隨之逐漸消失,特別是一段時間內對農技推廣實施財政斷奶,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公益性職能難以發揮一度呈現“線斷、網破、人散”局面,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基層梗阻現象日趨突顯,大量基層農技人員缺乏一個工作載體,空有一身技能無法施展與廣大農民由於不能及時接收和應用先進的農業科技,農業綜合生産力上不去,生産成本不斷增加,農業效益逐步減少成為一對最為突出的矛盾。面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宿遷市農業局在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于2003年初,通過對市、縣、鄉三級部分農技資源進行有機整合,組建了以“建設與公益性服務體系相補充的經營性服務體系,建立農業部門服務‘三農’的新載體,打造新技術、新農資推廣的新渠道和優質農資供應主渠道”為目標的“宿農連鎖”。全面實施“農技農資雙連鎖”,即在全市建立了覆蓋所有鄉鎮的終端服務窗口, 利用市場化手段,把農技人員的利益和新技術、新農資推廣有機聯結在一起,借助農資連鎖經營這一形體,吸納了一大批農技人員,充分發揮他們的技術優勢、資訊優勢,使大量農業科技新成果通過實物化途徑迅速傳遞到廣大農民手中,實現了更高層次的“技物”結合。“宿農連鎖”運作5年多來,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已分別在泗洪、沭陽成立了子公司,建設鄉鎮級掛牌終端服務網點218家,其中核心層網點(分支機構)157家,緊密層網點(特許加盟)61家,村級網點119家,吸納三級農技人員297人,其中鄉鎮農技改革分流人員217人。

  2.“農技農資雙連鎖”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科技保障。“農技農資雙連鎖”一方面是通過規模採購和減少中間流動環節,降低農資價格,為農民提供質優價廉農資,減少農民生産成本,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另一方面是,充分發揮農業部門的技術優勢,專門聘請市、縣各類業務專家和技術員組成專家技術服務團,通過定期開展送科技下鄉、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印發技術簡報,開通農技諮詢熱線等多種方式為農民生産活動提供技術、政策和資訊服務,把“宿農連鎖”銷售終端網點建成不僅是優質農資的銷售點,更是各類農業政策、農業技術、農民資訊的傳播點。5年多來,“宿農連鎖”累計組織專家技術服務團開展送科技下鄉218次,現場諮詢人數達12.6萬人;在農事關鍵時期印發各類技術意見和宿農連鎖簡報累計達67萬份;接聽農技諮詢熱線電話6000多次。為進一步加速推進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加快優新品種更新和技術推廣,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促進全市農業逐步向“區域化、規模化、高效化”産業方向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到2007年底,全市實現連續四年糧食生産大豐收,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水稻、小麥優質化率分別達90%和80%以上。

  3.“農技農資雙連鎖”為加強農業部門自身建設提供了活力。農業是弱質産業,農業部門也是弱勢部門。開展“農技農資雙連鎖”,一是可以有力地挽回以往失去的農資市場,通過農資連鎖經營創造出更大經濟效益,不斷壯大農業部門的經濟實力,增添工作活力,為全面提高我們本身職能的履行能力奠定基礎;二是可以通過農資這一物化手段,為我們的農技推廣搭建一個全新的平臺,把我們農業部門服務“三農”的鏈條從農資産品售前、售中、售後延長整個農業産業的産前、産中和産後,質優、價低的農資産品以及配套技術服務,促進全市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大幅提升,讓廣大農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和利益,也有利於提高農業部門自身形象。5年來,“宿農連鎖”實現了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快速發展歷程。5年累計實現銷售收入3.1億元,創利潤3000余萬元。

  4.“農技農資雙連鎖”為凈化全市農資經營市場提供了有力的支撐。農資市場的逐步放開,使農資市場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但同時也帶來了農資行銷多主體的多元化和相互間無序競爭,農資産品品質參差不齊,假劣農資坑農害農事件不斷發生。自組建以來,“宿農連鎖”以其強勁的發展勢頭和良好的聲譽被全市廣大農民所認可。同時,“宿農連鎖”廣泛與省內外知名的農業科研單位和農資經營企業開展合作,不斷擴大品種數量,並且率先在全市向農民作出“宿農無假貨”的公開承諾。企業內部採取“七統一、三分離”管理模式,即:統一組織貨源、統一標識、統一配送、統一價格、統一服務標準、統一監管、統一銷售檔案,核算分離、責任分離和憑證分離,從源頭上把好了産品品質關。為規範和完善全市農資經營市場,嚴控假冒偽劣産品在市場上銷售,控制限用和禁用農資産品在市場上流通和生産環節上使用,減少假劣農資坑農害農事件發生,確保農産品品質安全作出了垂范。“宿農連鎖”先後80多家省內外的農業科研院所、農資生産銷售企業建成合作夥伴,企業經營的種子、農藥和肥料三類農資産品品種達150多個。經過5年多的發展,“宿農連鎖”不僅成為宿遷農業新技術推廣和新農資銷售的一支主力軍,還為帶動全市農資經營由分散經營逐步向連鎖經營發展,為凈化宿遷的農資市場,規範全市農資經營秩序,促進全市農資經營市場向科學、有序、規範方向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二 目前面臨的問題

  儘管5年來,“農技農資雙連鎖”的運作得到了長足發展,但由於起步遲、經濟實力弱、硬體設施差以及從業人員經驗少等因素影響,“農技農資雙連鎖”的發展還存有一些制約因素和不足。主要表現為:

  1.終端網點建設不健全。由於“宿農連鎖”起步較遲,加之中江、紅太陽、中昊和蘇農等一些省內知名種業公司和農資連鎖公司在我市都有分支機構及鄉、鎮網路,造成宿農連鎖在鄉(鎮)網點選擇上餘地較小,一些直營店和加盟店軟硬體設施較差,資金實力弱、行銷人員缺乏經驗以及村級網點才剛剛發展和鄉村全覆蓋的現代網路體系還沒有建成等,制約著“農技農資雙連鎖”進一步快速發展。

  2.服務産業鏈條還不長。目前,“農技農資雙連鎖”的主體業務仍局限于傳統的産前、産中農資供給和生産技術服務,産後的農産品加工、銷售等服務沒有延及到,整體服務面不廣,服務鏈條還有待進一步延長。

  3.管理水準還相對滯後。“農技農資雙連鎖”的經營管理人員大多是農技人員,專業知識豐富,經營管理的經驗相對不足,加上現代管理硬體設施不配套,市場銜接、資訊發佈、銷售監管的現代化、資訊化水準較低。

  4.缺乏高效的現代物流配送。由於“農技農資雙連鎖”整體實力還比較小,目前僅在沭陽、泗洪兩縣設立配送中心,配送戰線太長,導致配送直接成本上升,網點經營農資的效益下降,影響終端網點的積極性。

  三 發展思路

  1.加強服務終端建設,服務鄉村網路全覆蓋。進一步擴大基層服務終端網點總量規模,對現有鄉鎮級網點進行新一輪的篩選整合,重點是提升其檔次與水準,力爭80%以上鄉鎮級中心店要達到市級農資示範店標準。全面啟動村鄉服務終端建設,將“農技農資雙連鎖”的服務觸角進一步向村、組延伸,把服務送到農戶、送到田間頭。把“宿農連鎖”建成一個貫穿市、縣、鄉三級,覆蓋全市中心村、組的現代農業服務網路。

  2.強化內部品質管理,打造連鎖品牌。農資市場廣闊,競爭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品牌創建是關鍵,“宿農連鎖”這一品牌要做大做響。一是要加強産品品質管理。進一步完善和強化“七統一,三分離”的管理模式,從産品採購源頭上把好品質關,嚴格執行對農民的公開承諾,堅決做到“五不”經營,即:假冒偽劣産品不經營,過期産品不經營,超範圍産品不經營,證件不齊産品不經營,未經過適應性試驗産品不經營。充分利用規模採購價格低的優勢,做到讓利於民,要讓農民在“宿農連鎖”買到質優價廉農資、放心農資。二是要加強服務品質管理。農業部門是農業的業務主管部門,擁有較多的農業專家,原本在農民心目中就有著較深的親切感和認可度,我們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制度管理,實行專家技術人員貼近式、跟蹤式服務,不僅在網點外觀形象上做到統一,更要在産品品質和服務品質上做到統一,將“宿農連鎖”這外品牌在廣大農民心目中登記註冊,並逐步做大做強,從而提高“宿農連鎖”的市場競爭力。

  3.全面實施技物結合,打造全新服務平臺。實行技物結合是農業部門開展農技推廣的傳統優勢,也是“農技農資雙連鎖”經營的差別優勢所在,“農技農資雙連鎖”中農資供應是載體、是手段,農技推廣是主體、是目的。我們要吸納更多擁有較高業務水準的農技人員參與到“宿農連鎖”中來,採取更加直接、更加有效和更加靈活的措施和方式,搭借農資供應載體,把更新、更優的技術、方法和資訊進行實物化後,轉交到農民手中,更加簡便地讓廣大的農民了解、撐握和應用新知識、新技術,從而全面提高全市農民的農業科技素質和農業技術應用水準,提升全市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穩定,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4.延伸“連鎖”服務鏈條,拓展服務“三農”範圍。進一步擴充和拓展“農技農資雙連鎖”的服務內容、服務範圍,加強農産品基地建設、農産品深加工開發和農産品銷售市場開拓,使“農技農資雙連鎖”逐步發展“農技農資和農産品三連鎖”由當前單一的産前、産中的農資供應和生産技術服務,轉向産前、産中生産服務和産後産品加工、市場銷售服務並舉,在實現讓“優質農資下鄉”的同時,做到讓“優質農産品進城”,既解決農民生産難,又解決農産品賣難問題,幫助農民拓展增收渠道、拓寬增收空間。力爭把“宿農連鎖”打造成為一個集農資供應、技術指導、農産品加工和市場行銷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農業載體,更好地為推進全市現代農業發展服務。

  5.加強資訊化建設,提高服務效率。進一步全面加強“連鎖”的資訊化建設,建立一體化的資訊網路,及時收集、匯總、分析産品銷售資訊,提高整個供應鏈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提高産品配送的準確性和及時性,保證産品物流供應鏈暢通無阻,全面提升“宿農連鎖”的管理水準和服務效率。

  6.加強現代物流建設,提高服務品質。全面加強倉儲、運輸等現代物流設施建設,在縣(區)和部分鄉級網點科學設立配送中心,合理設置配送線路,有效地控制配送半徑,減少倒地轉運環節,降低營運成本,全力提升配送承載能力,提高配送服務品質和效率,增加企業經濟效益,增加企業整體實力,以便更好地服務“三農”,更多讓利於農民,促進農民增收。

編輯:邵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