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 聞 | 視 頻 | 最新消息 | 三大議題 | 三大亮點
各方聲音 | 惠臺措施 | 圖 片 | 座談簡介 | 日程安排 | 朱家角鎮概況 | 兩岸農業交流20年
  首屆“兩岸鄉村座談”活動 --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與農産品運銷

兩岸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比較研究的啟示

時間:2009-07-16 13:26   來源:T--臺盟網

  作者:中國合作經濟學會副會長、農業部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繆建平

 

  2005年參加了由臺灣同盟北京市委員會組織的《借鑒臺灣農民合作組織經驗,促進京郊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的調研課題,以北京平谷區為重點調研區縣,並與平谷區有關區、鄉鎮領導到臺灣考察,和臺灣農民合作組織負責人進行交流。今年七月還邀請臺灣專家和優秀産銷班班長到北京進行講學和交流。通過一系列活動,深感臺灣農民合作組織發展進程中,有很多理念和實踐經驗、做法,很值得我們在推動農民合作組織發展工作中重視和借鑒。

    一、考察臺灣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的幾點有益的啟示

    經過對臺灣農民合作組織發展歷程、現狀的考察,對比國內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的情況,感到祖國大陸和臺灣兩地農民合作組織發展,有著不少共同點和差異。兩地農業都屬小規模農戶經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都有聯合起來提高産品競爭力、抗禦市場風險、增加收入的內在需求,這些都是主要的共同點;但在合作組織發展類型、環境條件、發展途徑和農民素質等方面,有不少差異。從推動大陸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的角度看臺灣農民合作組織,感到有以下幾點啟示:

    啟示之一: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組織,是高度市場化現代農業産業體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我曾先後三次通過在臺北市、臺中市、嘉義縣、臺東縣等地參觀考察農産品批發市場、鄉鎮農會、農業合作社、産銷班,並和有關專家學者及農民團體有關人員交流,了解和體會到臺灣農漁業合作組織有農會、合作社、合作農場、産銷班等多種形式,但有著不同的發展背景和功能。臺灣農會的主要特點有:農會是為分散農戶提供産前、産中、産後綜合性服務的農民團體。農會主要從事公益性推廣事業、經營性經濟實體和農村金融服務活動,具有農業推廣、供銷、信用及家畜保險幾大業務功能:農會是農産品批發市場重要的交易主體,水果、蔬菜等産品的交易量佔到50%左右。農會盈餘主要來自經濟實體和農村金融服務,法律規定農會盈餘的62%要用於推廣事業,保證了農會作為公益法人,不以贏利為目的。

    農會體系下還有農業合作社、産銷班。農業合作社在農、林、漁、牧四大産業開展合作經營。主要業務有:果菜共同運銷、果菜直銷、水果外銷、畜禽産銷以及軍隊蔬菜副食供應等。農業合作社還分為專業和兼業兩種類型。專業合作社一般只經營一種業務,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加強市場競爭力;兼業合作社以合作農場為代表。産銷班雖然屬於農民組織的一種,但不具法人地位,都是附屬在各地方基層農會或農業合作社(場),由這些基層農民團體協助輔導運作。

    總體上看,多樣化的農民合作組織與臺灣特有的歷史背景有關,更與農業生産經營形式以及農民需求的多樣相適應。臺灣農業是一個高度市場化的産業,農業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農業生産産前、産中、産後服務環節越來越複雜,農業生産的經營形式以及農民需求也更加多樣化,這必然要求農民合作組織也探索多種類型組織形式。臺灣農民合作組織成長、發展的實踐看:各類合作組織是受農民歡迎的組織方式;市場經濟越發達,各類農民合作組織普及程度越高。高度市場化的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必然要求一個完善的農民合作組織體系,把分散農戶組織起來,提高農民在市場中的經營地位和競爭能力。尊重農民的意願,著力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可以走出一條小農戶、大市場、高效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發展路子來。

    近幾年北京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出現了社會多種力量參與興辦、多種形式發展的好形勢,但怎麼進一步組織引導向規範化方向發展,構建一個與都市型現代農業相適應的産業組織體系,來滿足廣大農民致富增收的需求,是很值得研究和需要探索的一個問題。

    啟示之二,臺灣的農業合作社和産銷班的實踐做法和産生的績效,很值得我們重視研究和借鑒。

    我在臺灣參觀考察過西螺果蔬合作社、日月潭鄉農會、臺東縣方山鄉蓮霧産銷班等一批合作組織;與部分農會和合作社幹部進行了較詳細的交流,特別是最近在平谷區聽臺灣專家及三位優秀産銷班班長的經驗介紹,進行深入的交流,深感臺灣的産銷班和專業合作社的實踐做法和産生的績效,很值得我們重視研究和借鑒。

    (一)臺灣合作社的情況是:

    1、臺灣合作社是法人,是不以贏利為目的、以共同經營謀求社員經濟利益的經濟組織。登記註冊成立的農業合作社有451家,其中合作社236家,合作農場207家,聯合社8家。《合作社法》規定,從事同一經營業務7人以上,就可向所在地主管機關申請註冊成立合作社。合作社的內部組織主要包括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董事會)、監事會、社務會。社員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理事會是執行機構,由理事選舉的理事會主席對外代表合作社,理事會根據社員代表大會的決議可聘請經理及專業人員經營管理合作社的業務,並對理事會負責;治理結構與分配機制與國際一般通行的原則差不多。

    為了壯大合作社的力量、形成組織體系和網路,法律規定合作社之間可以組織起來,建立聯合社、聯合社的聯合社。聯合社按照其功能可分成兩類,一是業務性聯合社,以聯合運銷各合作社的農産品和聯合採買共同需要的生産資料,提供市場資訊,提高競爭力為目的而建立;此類聯合社經濟上的聯繫屬緊密型,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一應俱全;理事會下設若干部門,由總經理、副總經理領導,經營管理聯合社的業務。另一類是社務性聯合社,此種聯合社經濟上的聯繫比較鬆散,其主要作用是為了宣傳合作思想、培養合作人才、代表所屬合作社與有關方面交涉、維護合作社的權益等。

    合作社的主要業務和作用是農産品的生産、加工、運銷合作,以及生産資料和生産設施的共同利用。主要業務有:(1)果菜共同運銷業務,合作社的水果和蔬菜的共同運銷量已經佔農民團體的一半以上;(2)果菜直銷業務,供應對象主要是超市、學校、機關;(3)畜禽生産和運銷,資料顯示合作社的肉雞和雞蛋行銷網路遍佈島內,而毛豬的共同運銷則已經超過農會。

    合作社的主要作用:(1)建立品牌,共同運銷;(2)提供市場行情和産銷資訊;(3)供給農藥、肥料及産品包裝用箱;(4)檢驗水果、蔬菜的農藥殘留量;(5)指導社員改善生産技術;(6)培訓教育,提高社員的素質。

    2、臺灣的農業産銷班是農民自願組成的生産及行銷組織,是目前臺灣最基層的農民組織團體。在臺灣農業生産和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農業産銷班是臺灣農政部門根據臺灣農戶小規模經營,難於實施企業化經營,無法降低生産成本,許多農産品不易與海外優質多樣化的産品競爭的實際情況,于1992年10月頒發《農業産銷經營組織整合實施要點 》開始引導組織起來的。要求輔導各級相關農民團體辦理蔬菜、花卉、水果、毛豬、肉雞、雞蛋及養殖水産品等七項産業的經營組織,並通過整合,培養其自立自強、自助互助的能力,以提高農戶的市場競爭力,共同應對經貿國際化的挑戰,使其成為臺灣地區農業産銷經營的主力。

    産銷班主要功能:以共同運銷為核心,使分散經營農戶實現了共同經營及産銷一體化,實現了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化經營,達到了提高品質、創立品牌、增加收入的目的。産銷班的運作還起到了以下幾個作用:一是共同利用生産設備及勞動力,降低了生産成本;二是引進和推行現代化的生産經營技術,提高了農産品品質;三是集中辦理共同運銷,做到了均衡供貨,增強了競價能力;四是班組織的運作及訓練培育了一批現代化的農民及領導人才。最近邀請來平谷區交流的西螺美蔬菜産銷班班長程裕誠先生等三位班長,就是臺灣農業産銷班的優秀代表。

    我們在臺灣參觀考察看到,産銷班極其重視農産品的品質管理,而這一關鍵環節是在集貨場完成的。班員生産的産品必須在集貨場經過農藥殘留檢驗和分級包裝後共同運銷。經過農藥殘留檢驗、分級包裝管制和建立可行的標準化生産作業流程,以及在生産環節實行的統一品種、科學管理、控制肥料和農藥等手段,縮小班員間産品品質的差異性,從而達到産品品質均一、建立品牌、提高産品價格,增加農民所得的目的。
 
    臺灣農業合作社和産銷班實踐所産生的積效,給我們最突出的啟示有兩點:

    一是通過共同投資、共同經營和共同運銷,克服了分散小規模經營農戶的諸多弱點,使小農經營的農戶聯合起來,成為有規模的企業化經營,這個理念和實踐所取得的積效,非常值得我們重視。臺灣農民由於經營面積小,産品數量少,形不成批量,在市場的交易過程中常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通過建立合作社和農業産銷班,擴大了經營規模,並透過現代化的企業經營管理,使小農生産具有企業化的經營效率,降低生産成本,提高了市場競爭力。我們在嘉義縣看到蓮霧銷售門市,中埔鄉看到的高山茶展銷中心,展銷的優質黑珍珠蓮霧、高山烏龍茶,就是在産銷班聯合銷售基礎上進行展銷的。産品都有品牌,多種式樣精美的包裝,上面還印有“貨物追蹤查詢網址”,可以進行品質追溯。這些,若不進行産銷專業聯合,是做不到的。

    二是有效地提高了産品行銷規模和競爭能力。通過按産業類型進行橫向整合,就是把一個鄉鎮甚至一個縣(市)所生産同樣産品的産銷班整合起來,成立産業策略聯盟。加強産銷班的資訊、産品標準、産期調節、批量生産的資源整合,從而突破農業發展的“瓶頸”,實現有規模的企業化經營,取得了顯著的效益。臺灣西螺美蔬菜産銷班班長牽頭成立的臺灣大宗蔬菜聯盟,就是這方面的優秀典型。通過策略聯盟,擴大了種子、種苗和田間作業、收穫的機械化、規模化程度,20%的産品國外銷售,同時提高了抗禦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增加了成員的收益。(1) 

    啟示之三:臺灣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是和農産品流通制度建設緊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通過農民合作組織引導農産品聯合運銷,減少中間環節的利益流失,增加農民生産經營的收入。

    我們在臺北農産品第二批發市場、臺東縣成功鎮新港水産品拍賣市場和嘉義縣中埔鄉高山茶農産品批發中心等進行現場參觀,看到:(1)第二批發市場每日交易1600噸左右果菜,大部分是各地農會、省青果合作社、省農會聯合會運來參與銷售的。(2)交易手段十分現代、快捷。每日一千多噸果菜,早上四點半開始交易,七點鐘左右就全部結束了。交易採取會員制,現代的電子拍賣方式,有移動式和坐席式兩種方式進行,看樣、報價、競拍、簽約、副款、提貨,流水作業,交易快捷,秩序井然,公開、公平、公正。(3)臺灣的農産品流通制度經過多年改革建設,目前採取批發市場流通制度,同時,為了減少産品銷售中間盤剝,有些合作組織還倡導農産品直銷制度。所謂農産品直接運銷,就是農民生産的農産品,通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進行包裝處理後,直接運送到消費地零售商(超市或連鎖業配送中心或連鎖店),也有一部分直接送到消費大戶(如機關、團體、廠礦、學校、賓館等),達到減少中間費用,精減運銷層次,縮小運銷價差,使生産者和消費者都能受益。他們的經營理念是“照顧農民利益,嘉惠消費者”。這種直接運銷摸式,在水果、蔬菜的運銷通道中,己經不再經過産地和銷地批發市場,中間只經過配送中心一個環節。據介紹的典型調查資料,採取批發市場形式,以菜為例,農民只能得到零售價格的30.8%的收益,而直銷方式可以得到56%。水果産品直接運銷農民所得可達到70.73%,而批發市場運銷方式只能得到38.42%。顯然,農民聯合組織起來進行産品直銷,可以減少中間盤剝,擴大經營規模,增加收入。

    我們在臺中縣東勢鎮農會聽推廣專員介紹,這種直銷理念己擴展到農産品直接銷售到國際市場。東勢鎮在經營水果蔬菜中,近兩年十分重視對農戶進行農産品採後管理訓練和國際行銷業務訓練,全鎮有60個水果産銷班,目前已經做到鎮農會以高出批發市場40%的價格向産銷班農民收購,將水果經分級包裝直接運銷到日本、新加坡和汶萊等國外市場,這個過程中,農會組織提留10%的管理費用,農民明顯增加了經營收入。

    當然,這種農産品在批發市場採取電子拍賣和直銷摸式的推行,其背後要有許多基礎性工作做支撐,這就是農産品標準化、分級包裝、儲藏運輸、品牌、促銷等一系列工作,所有這些,提高農戶經營的組織化程度,以多種形式使專業農戶聯合起來,是最重要的。

    近些年北京市在推進現代都市農業進程中,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精品農業、特色農産品快速發展,專業化、規模化程度快速提高,但農業産業組織結構調整相對滯後,突出表現在分散經營農戶與市場之間出現種種不協調現象,農戶生産經營中産後的商品化處理一整套事情,包括産品分級、包裝、冷藏、儲運、品牌、産品行銷等環節薄弱。巳發展的一千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真正實行産品聯合共同運銷的,數量還不很多。臺灣農民合作組織非常突出産品行銷、市場拓展的功能,通過産品共同運銷使農民增加更多的收益,這方面經驗和做法很值得借鑒。

    啟示之四:健全的法律、政策供給,是農民合作組織保障農民利益的基礎,確保各類農民合作組織不同的運作機制,較規範地發展。

    臺灣各類農民組織特點不同,運作機制各不相同,但都是依據有關法律法規開展活動。臺灣《農會法》明確農會是法人。並規定了農會的宗旨和21項具體任務及農會的主管部門。《農會法》對農會的設立、會員條件及內部機構、運作程式等都作了詳細規定。各級農會有明確的職責分工,縣及縣以上農會側重於業務協調與指導,鄉鎮級農會主要從事具體的經營業務。

    臺灣《合作社法》規定合作社是法人,它不以贏利為目的、以共同經營謀求社員經濟利益。合作社遵循以下原則:自願入社,自由退社;一人一票制;限制股息分紅,年息不得超過10%;贏余按社員交易額返還;發揮合作組織功能,擴展合作經營規模,強化服務。這種運作機制與國際通行的合作社原則相類似,它的最大優點是可以將農産品加工和流通中的一部分利潤保留在農業內部,有利於農民增加收益,提高農業整體的活力。

    法律還規定:從事同一經營業務且7人以上,就可申請成立合作社。合作社還可建立聯合社,有業務性聯合或社務性聯合兩種。合作社內部有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董事會)、監事會、社務會。

    産銷班不是獨立的法人,它依託于農會、合作社等組織開展活動。1992年制定“農業産銷經營組織整合實施要點”,規範了産銷班的組織和活動範圍,明確由農會等組織進行輔導,通過宣傳、教育和完善公共服務設備等工作,對産銷班進行幫助和引導。産銷班班幹部由民主選舉産生,各班都有公約,內容包括交納班基金、遵守班規、不遲到早退和遵守生産技術規範、用藥規定、安全采收確保産品品質等,保證産銷班健康發展。

    啟示之五:農政主管部門引導推動農民合作組織的有效做法:重視立法、資金扶持,培訓輔導,組織考評,高效管理,獎勵先進、學理研究。

    組織引導農民合作組織發展,需要政府行政部門做什麼?臺灣的實踐,以上七個方面的事情,行政主管部門需要重視。這方面經驗也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臺灣對合作組織是分同類型、不同階段進行培訓輔導的。據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陳昭郎教授介紹(2),臺灣産銷班依資源結合方式分類:(1)技術結合型 (2)勞力結合型 (3)設備結合型(4)土地結合型(5)綜合型;依經營型態分:(1)共同研究的共同經營(2)共同作業的共同經營(3)共同設備利用的共同經營(4)共同運銷的共同經營(5)完全的共同經營五種類型。這不同類型實際也反映出合作組織不同發展階段。因此,在産銷班培訓輔導的內容方面,側重也有所不同。具體做法是:分基礎班、進階班、高級班三個不同類型進行。基礎班著重當前政策、班組織與運作、加入世貿組織後的應對措施,綜合研討為主;進階班著重合作組織領導人能力及經營策略等方面輔導;高級班著重輔導農業企業化經營,怎麼實現高效管理、提高産品行銷水準。

    臺灣對合作組織是分同類型、不同階段進行培訓輔導的。(3),農民合作組織高效管理的特質,一是目標導向---設立企業目標,擬訂計劃;二是反映市場---消費者需要決定一切,以顧客滿意為經營方針;三是重視成本---有效配置資源,安排産銷作業流程;四是追求效率---提高利潤,追求土地、勞動、資本、管理等各生産要素的報酬率。同時,要採取加強合作、改善組織制度、改進組織運作、組織策略聯盟等一系列策略來加以實現。這方面工作思路目前在北京市農民合作組織發展中,還比較薄弱。推進規範化工作,實質上是要逐步引導合作組織做大做強。要將專業合作社做大做強,相當的經濟實力和競爭力,如何加強合作組織高效運營和管理,是需要我們下功夫進行探索的。

編輯:邵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