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 聞 | 視 頻 | 最新消息 | 三大議題 | 三大亮點
各方聲音 | 惠臺措施 | 圖 片 | 座談簡介 | 日程安排 | 朱家角鎮概況 | 兩岸農業交流20年
  首屆“兩岸鄉村座談”活動 -- 兩岸鄉村結對子

福建莆田市城廂區常太鎮

時間:2009-07-16 20:54   來源:台灣網綜合 

基本概況

 

常太鎮是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的一個山區鄉鎮,位於東圳水庫之濱,轄28個行政村,總面積201平方公里。常太鎮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鮮花爭艷,四季佳果飄香,被譽為莆田的“後花園”。常太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這裡有宋朝李富墓、宋朝陳俊卿古墓葬以及年代久遠的橫江祖宮;南唐時期,官至吏部、禮部、刑部尚書的潘承祐即是常太人;1992年,發掘的4把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劍,更見證了常太古鎮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經過多年努力,常太鎮各方面已取得長足發展,擁有“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單位”、“國家級森林公園”和“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三張國家級名片。

 

農業優勢産業

 

依山傍水的常太鎮,近年來大念山海經,致力發展農業優勢産業,捧回“中國枇杷第一鄉”的耀眼金牌,兩次被農業部列為“南亞熱帶名優作物基地”。常太枇杷蜚聲海內外,先後獲得“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和“福建省名牌産品”稱號。近十年間,常太鎮已先後在海內外舉辦九屆枇杷推介會。為促進枇杷品質不斷優化,常太每年都舉辦枇杷賽果會。近兩年,常太還舉辦了兩屆枇杷採摘遊活動,吸引了海內外遊客紛至遝來,體驗媽祖故鄉獨特的果鄉風情。

 

新農村建設

 

以枇杷為龍頭的水果業,托起了常太新農村建設的輝煌成就。地處東圳水庫南岸的洋邊村,曾經是福建有名的貧困村,面對貧窮與落後,洋邊農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開發、整合山地資源,家家戶戶大種枇杷,經過多年的努力,昔日的貧困村,現已成為富甲莆田山區的明星村、小康村,獲得“福建最美鄉村”,“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等多項美譽。洋邊是常太鄉村快步發展的一個縮影。經過多年的積澱,常太鎮的新農村建設已逐步實現了環境潔化、山頭綠化、夜景亮化、居住別墅化、道路水泥化。在東圳水庫這萬頃碧波的哺育下,歷史悠久的常太,正成為果園漫山飄香、人民安居樂業的“人間仙境”。

 

與臺灣合作情況及合作規劃

 

萬畝枇杷林,悠悠九龍谷,風景優美的東圳水庫,文明熱情的常太山民,吸引了臺商投資興業的熱切目光。臺商吳進生創辦的海峽兩岸工藝美術展覽會所,在常太開啟了莆臺文化經貿交流的先河。如今,這裡已成為工藝美術界集會、演講、辦展的好去處,成為兩岸工藝美術界交流研討的“世外桃源”。

 

臺灣生態農業、觀光業舉世聞名,形成一整套豐富的種植、管理和行銷經驗。與臺灣相比,常太的傳統農業生産要素和生態旅遊資源比較豐富,土地和勞動力較為廉價,兩地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常太鎮目前正加緊規劃,計劃引進臺灣先進的種植技術,改良枇杷品種;引進臺灣農産品深加工技術,進一步延伸常太枇杷的産業鏈;引進臺灣優良農作物品種,優化産業結構,造福常太人民。

 

面向潛力無限的臺灣市場,優質可口的常太枇杷可望大批量進入海峽東岸,滿足臺灣同胞的消費需求。目前,常太鎮正大手筆開發生態旅遊,將東圳水庫、九龍谷、萬畝枇杷林等融為一體,打造風光獨特的常太生態旅遊圈。隨著兩岸“大三通”的實現,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密切,常太將以枇杷為紐帶,努力增進莆臺文化交流,促進經貿合作。

 

編輯:邵磌